• 1.16 MB
  • 2023-04-08 14:31:08 发布

语文:《边塞诗》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 一、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二、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三、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艺术风格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分析“烽火”这一意象。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赏析关键词“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尾联: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词之妙全在于衬跌。”“衬”,大概就是铺叙蓄势,或正衬烘托,通过设拟某种特定的情境作衬句,意在蓄势上扬;“跌”大概就是反向下跌,反托出正意来,以造成衬句与正意之间的巨大反差、鲜明强烈的对照,从而更能强化诗词的感染力。《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反跌实例赏析《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遂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金闺万里愁②。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③无那:即无奈。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总是《关山》旧别情”,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大漠风尘日色昏”,“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指风沙遮天蔽日。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那支军队。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作者: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 ,找出其中的 “奇语”,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苍茫壮阔“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出征的原因: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天气的恶劣,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赏析《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选取典型的动作细节——“侧坐莓苔”“遥招手”。“稚子”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若一旦应声,要上钩的鱼儿势必被人声惊起,于是只得连连招手;招手犹嫌不够,唯恐路人不识相地再大声问,只得拼命地“遥”(远远地)招手”。全诗以生动入微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垂钓小孩”的形象,形神兼备,趣味十足。《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全诗写思乡之情,第二句中“抱膝”二字,活画出远行游子客舍枯坐的神态。灯光昏暗,“身”“影”相随,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真可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可见一斑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赏析《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客居洛阳,见秋风渐起,不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故修书一封远报平安,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补写,结穴处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使诗人意恐不尽的复杂心绪流露无遗,显然本诗的主题是通过细节刻画来表达的。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赏析《听筝》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咏内人》张祐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表现思想的,游离的细节,无论怎么生动,也是没有意义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比较艺术风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清新俊逸之感;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梨花开,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句式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激越豪壮,别具一格,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语言风格:雄浑豪壮。环境特征严寒“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精神昂扬乐观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意境苍茫.雄浑.壮阔 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朗读诗文,划分诗节: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㈠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㈡艺术特色: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其主要作用是它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它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高山与平地,大江与小溪,勇士与懦夫,温柔与粗暴,善良与邪恶,真理与谬误,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对比中是非分明,泾渭清楚。 横比横比是不同事物间的对比,纵比是同一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横比用来突出人物、景物和事件的特点和差异,它往往是两种生活、两种事件、两种人物、两种气氛、两种思想、两种感情之间的对比。 横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把统治者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与穷人冻死路旁的惨状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把门前的泥土都用来烧成瓦片,而自己屋上却无片瓦的烧瓦工与一点泥土都不沾、反而住在明亮的大厦里的剥削者相比。这些是横比。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轻肥》用“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与“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对比。在《歌舞》中,用“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与“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对比。在《买花》中,用“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对比。鲜明的横比,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纵比用来表现人物的遭遇和事件的发展,它可以是人物前后景况和性格变化的对比,也可以是前后情节的对比。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梦江南》前两句表明现实之夜的凄清寂寞;后三句状写梦中江南的令人难忘。两种环境,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兰草油灯花落了,画屏上美人蕉变暗了,如此悲凉冷寂,蕴含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细雨纷飞,梅子正熟;船泊水边,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绿。这又是那样欢愉醉人。今昔殊异之感,足见诗人对江南故乡的深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去年与今年的元宵夜,景物依旧,但人事已非,一欢快,一愁苦,在对比中表现得十分鲜明。这种用人物“去年”和“今年”的遭遇、心情进行对比,就是纵比。 横比和纵比有时也结合使用袁宏道的《妾薄命》。诗中的“灯光不到明,宠极心还变;只此双蛾眉,供得几回盼。看多自成故,未必真衰老;群彼数开花,不若初生草。”极写丈夫变心前后和“妾”失去爱情前后的对比,是人物遭遇的对比,是情节发展的对比,这是纵比。“旧人百宛顺,不若新人骂”,这“旧人”的宛顺和“新人”的辱骂以及丈夫对“旧人”“新人”的态度,用的是横比。诗人同时运用纵比和横比,表现了痴心女子的痛苦和负心男子的可恶。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2、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唐军的气势。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全诗虚实结合。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僻字难典]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燕然”二字。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边塞的艰苦。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自夸贬抑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词中“睡觉”两字与现代汉语中“睡觉”一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用这个景象要表现什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3、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指鼓声沉重不响亮。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前两句是叙述,叙述单调、艰难、紧张的征战生活;后两句为描写,描写边塞空旷、苦寒、荒凉景象。2、诗人是如何表达“怨”情的?前两句记事,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征战时间之久、地域之广借此表达征人的怨情;后两句写眼前之景,展现征人生活环境的艰苦,以此表现心中的怨情。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1、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用映衬手法描写了戍边将士顶风雪冒严寒雪地行军的壮阔场面,表达了一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2、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漫漫白雪。旗红、雪白、山静、旗动,展现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1、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碎”字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2、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选材上写了一次败仗而且是从败仗中写出豪气。首先 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包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其次 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 《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汽车干扰遥控器http://www.wiekgegk.com/汽车干扰遥控器闺痋耶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