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50 KB
- 2023-04-09 14:30:0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水龙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了解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重点通过关键词句,感悟秦观的婉约词风和苦闷孤寂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寓意巧妙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环节一明标自学
法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导入: 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2、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稼轩长短句》。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要求:掌握生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充满感情的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译文: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下的眼泪?自学指导一:1、这首词的上片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意象:长天、秋水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象: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意象: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明确: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自学指导二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拍栏干:“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北宋刘概“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自学指导三】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明确:(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教学过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程及方法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合作释疑一】1、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张翰—念鱼归隐------—乡思、仇恨、激愤(否定)许汜—谋取私利--------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否定)刘备—雄才大略--------为国为民桓温—时光流逝--------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总结:真可谓: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点拨拓展】苏辛词比较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四当堂检测当堂检测:背诵全词课
堂小结中国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哪怕文天祥身陷囹圄,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们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却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为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板书设计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