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2-06-15 09:42:2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Y901780单位代码10635学号$2003481西南虫学硕士学位论文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关于少儿声乐教育中个性与共性把握的研究论文作者:刘畅指导教师:罗卉副教授学科专业:音乐学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提交论文日期:2006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06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中国·重庆2006年5月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关于少儿声乐教育中个性与共性把握的研究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刘畅指导教师罗卉副教授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飞跃发展和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人们对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而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受益于艺术教育的机会,声乐演唱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正受到众多喜爱音乐的爱好者的青昧,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加入到了学习声乐演唱的行列中来,这对我们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如此众多的声乐学习者,我们能否切实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的放矢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也对声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展阶段。因此,少儿的声乐教学应该与成人的声乐教学有所区别,但如何在声乐教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好个性的尺度这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针对这一现况,本文提出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艺术规律,将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声乐教学原则落实到教学要求和教学行为上,又要把挖掘和培养声乐学生的演唱个性放在首要位置。本文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演唱个性和声乐演唱中全面素质的培养进行详尽的论述。关键词:声乐教育个性与共性因材施教演唱风格
StepbyStep,StudentbyStudent——studyontheGeneralitiesandIndividualitiesofChildren’SVocalMusicTeachingMajor:MusicologySubject:VocalMusicteaching&PerformanceArtAuthor:LiuChangAbstractsWiththefastdevelopmentofeconomyandculturebusiness,therequirementofimprovementofchildren1Sartaccomplishmentisincreasing.Theparemshopethattheirchildren’Soverallqualitywillfullyadvanceineveryereaandgetmoreopportunitytoreceivethearteducation.Asamajormusicalartsdisciplines,vocalmusicsingingislovedbymanyloversofmusicandattractinganincreasingnumberofchildrentolearnit.Thiskindofsituationmeansaoppommityandisahndofchallengeaswellfortheteacherswhoaremajorinvocalmusicsinging..Facedwithsuchnumerousvocalmusicslearners,itisakeytocoverthehigerdemandsforvocalmusicseducatorsthatwecanuseeffectiveteachingmethodsandvalidteachingapproachsforspecificallylearnersornot.Thechildren’Svocalmusicteachingshouldbedifferentfromadultbecausetheteenagesareexperiencing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growthanddevelopmentperiod.Itisagoodpropositionwhichiswonhfultoconcemandstudythathowtocontroltheindividualscalebasedonthecommonsenee.Inresponsetothissituation,thispaperpresentsthat:inchildren’Svocalmusicteaching,theeducatorsmustacceptobjectivefactsandtheartregulationandputitinteachingpractice.Thepaperalsomentionthattofindandtrainvocalmusicstudentssingingcharactershouldbeputintheinitialposition.Thetextdissertatetheseissuesaboveindetail.Keywords:ThevocalmusicteachingPersonalityandcommonstyleTaughtaccordingtostudentindividualcharacterSingingstyle
附件3:(装订在学位论文封面后首页)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关于少儿声乐教育中个性与共性把握的研究——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钊彬签字日期:2006年妒月,护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阕。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囱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参I彬导师签名:"一4A-签字日期:?功∥年争月30日签字日期:面∥年q-月;一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
绪论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展阶段,求知欲很强,对音乐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尤其是他们普便都喜欢唱歌。在传媒资讯日益丰富的今天少年儿童通过学习除了音乐课教学内容之外更多更广的歌曲曲目和科学的歌唱方法,不但可以丰富活跃自己的课余生活,增长和提高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外同时也可以为他们将来有可能成为专业的声乐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少儿的声乐教学又与成人的声乐教学要有所区别,少儿的声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且经过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不良习惯;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较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基础。而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训练,能否在他们的演唱中娴熟地运用和充分发挥出所学的各种技巧,使歌唱达到气息扎实稳定、喉咙松弛打开、声音优美悦耳、位置通畅圆润、咬字清晰准确、感情真挚动人的境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以及年龄的个体差异而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建立科学的少儿声乐艺术教学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少几声乐艺术教学的理念,对从事少儿声乐教学的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教师一定要具有清晰正确的声乐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的声乐教学理念决定声乐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教学目的,能否弓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声乐道路。一、少儿声乐教学的共性原则声乐教学的共性原则是指声乐教师按歌唱法的自然科学规律和声乐教学的基本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使学生在系统的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陵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发展其歌唱能力,使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实现一次次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虽然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我们现在通常的授课方式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且教学对象又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声乐教师在把握好因材施教、个别对待原则的同时,又必须遵循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客观规律。这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声乐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他对各种教学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更在于他对这些方法的灵活恰当的运用,以及他对声乐的审美品味。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能不注意防止犯几种对声乐教学原则进行片面认识的错误。一种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遵循个别对待的原则,教师极为主观地按自己审美标准和学派爱好去要求学生应该这样唱,应该那样唱,但却在不经意中抹杀了学生的声音个性,扭
曲了学生的自然歌唱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把学生的歌唱艺术生命扼杀在摇篮里。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的教学,教师完全被学生的自我感觉牵着鼻子跑,对学生的声音及发展没有一个全盘的具有一定预见性的认识。这样做弄得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歌唱的信心和继续学下去的兴趣。二、声乐教学的共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声乐教学的共性原则既必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声乐知识和基本声乐技能,比如音高、音色、音强、节奏、歌唱的正确姿势、正确的呼吸支持、共鸣腔体的运用和调节、正确的吐字咬字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每个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把少儿声乐歌唱发声的共性原则归纳成以下几点:1、少儿声乐训练中,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最基本的第一步,声乐歌唱的发声器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他要求人体自然站立,稳而不僵,整个身心处于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状态。两脚与肩宽,成丁字型分开站立,腰部直立,使胸部自然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舒展,手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颈部放松,下巴微收,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不正确的姿势,学生会犯的主要毛病是:皱眉、噘嘴、歪头、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2、打开腔体,即大家常说的打,干喉咙。打开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深呼吸,
自如地深呼吸,让学生感觉象闻鲜花的香味一般以使气息顺着鼻腔进入(此时小舌头、软腭随之向上拉起),顺畅地通过后边的通道进入小腹站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打哈欠的感觉,这里所说的打哈欠的动作是打哈欠的那一瞬间口腔内开度的开度要适度,打哈欠也不能打过头否则会适得其反这样做腔体就容易打开了。这些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容易体会整体歌唱的感觉。歌唱的主要通道是喉咽部以上、以下,即后边这个通道,这个通道上通鼻咽腔、头腔,下通喉腔、胸腔,打开腔体就是指打开这个通道,在打开腔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然”二字。我们只需用深呼吸的力量来打开腔体即可,任何多余的力量都是错误的千万不可滥用力量。否则就可能发生一些常见的毛病,如用力下压喉头,虚撑开大喉头,张大嘴巴,哈欠打过头等。喉咙打开的问题在打开腔体的过程中同时得到解决。喉咙的位置也随深吸气同时自然的放下,放在什么地方,这要凭教师的耳朵来听,来告诉学生应放在那里。其标准是:既能得到丰富的共鸣又保持优美的音色,同时声音运用自如。深呼吸是打开喉咙的法宝,没有脱离深呼吸打开喉咙的方法。在发声过程中,用保持吸着气的状态来保持打开腔体是稳定歌唱的最好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常错以为打开喉咙就是打开喉咙口,使喉咽部打丌撑大,结果使喉咙底部没有打开,反而缩小,我给学生讲解的时候把喉咽部比喻成水管子,气息比做水,让水管子通畅以使水能够自由流动,这样打开喉咙也就打开了喉咙底部。3、正确的呼吸支持,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呼吸发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呼吸运动来自于吸入和呼出所形成的相互对抗,它不同于日常说话中下意识的呼吸。所谓呼吸支持,就是把吸进来的气保持住,不让它跑掉,保持用吸气的4
状态来歌唱。人们常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虽有夸张之处,但却说明了呼吸控制的重要意义。在讲如何支持之前,首先来说明吸气的部位,我让学生自如地坐在椅子上,双腿分开,两肘放在膝盖上,这时吸气就会感到吸的深度与力量是在腰围、后背、后腰周围并且有向四周膨胀的感觉,我们站起来也要找到同样的感觉,吸到同样的深度,同样的部位,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抬重物时腰部的变化和小狗喘气腰部是如何动作的。,这就是找到了吸气的部位。然后用吹肥皂泡来训练学生歌唱的呼气感觉,少年儿童多有吹肥皂泡的经历,用吹肥皂泡来训练学生歌唱的呼气让他们把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不要用力太猛否则会吹破肥皂泡,以此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去。呼吸的支持练习是这样的,让学生保持吸气的状态,小腹微微内收,感觉声音是站在小腹上,小腹源源不断地供气把声音输送出去。腹部的支持可以简化为支点的支持,想象肚脐下的一点是一个弹性支点,声音是靠这个支点的支持发出来的。4、在呼吸的支持点找到后,接下来是歌唱中共鸣腔的运用与调节,共鸣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声带在气息冲击下产生的声音是很微弱的,必须要经过共鸣腔产生共振后,声音才能得到扩大和美化。人体的共鸣腔主要有胸腔、头腔、口腔、咽腔、鼻腔,其中头腔、胸腔是不可调节的,而喉腔、咽腔和口腔则属于可调节的共鸣腔。我用母音的发声状态来调节共鸣腔体,我认为母音的共鸣状态既歌唱的共鸣在共鸣腔的运用与调节中显得非常重要,而头腔共鸣的获取尤为重要。要想得到充分的头腔共鸣,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于U母音。u母音是使声音通向头腔的最容易的母音。u母音上部的空间感,就是头腔的位置。唱u母音时,小舌头和软腭都是拉起来的,把声音唱到它们后边即可通向头腔。U母音是意大利的声柱,学好了它,其它的母音位置
也就好找了。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母音是“U、O、A、E、I”。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念,因为,合理的调节运用共鸣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孤立的强调某~部分都是不正确的,从发声技巧上评价一个人演唱的好坏,声音是否优美动听,一定要看他对共鸣的运用是否得当。5、声乐艺术通过语言(歌唱的吐词咬字)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一切歌唱技法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运用。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归纳出:出声、引腹、归韵的吐词咬字过程。歌唱中大致容易出现的吐词咬字问题有三类1:“出声”字头不清,2:“引腹”发响韵母不纯,3:“归韵”的不正确或字尾不归韵。把握语言的规律性,并借助于语言的功能作用来完成表达歌唱的目的,这是每个声乐学习者所必修的一课。6、声乐教师会遇到少儿换声区、变声期着这一共同特性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需要经历一个漫长岁月的磨练才能成功,从这一点来说,学生和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达到目的,学习声乐亦是如此,拔苗助长的教学行为,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少年儿童的天然音域比较窄,声带很薄、很脆、呼吸器官非常娇嫩,因此,声乐教师对待初学声乐的学生,~定要让他从自然声区开始进行练声,并以正确的呼吸作为基础,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控制嗓音。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找到最本质的、最美好的声音以及初级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所说的呼吸与发声之间较为简单的平衡,然后逐渐将这种平衡从自然声区往中声区扩展,这一步训I练对男生来说相对简单一些,训练女生就会碰到真假换声的问题这也是女生初级训练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换声的好与顺将直接影响到音色的完美、音量的大小和音域的扩展,有的女生能毫不费力自然而然的换过去,而有6
些女生则要在这上面磨很长的时间才能顺过去,我认为这主要是在训练时,要让学生在容易唱的低声区域上运用适量的气息,来发出准确而又自然的声音,因为到了唱高音的时候,控制呼吸就要难一些。由于心理作用,在往唱至高音的时候总要用比需要更多的气息。另外一点不能急于唱换声区这几个音,只有把低声区的音唱好,高声区才能发展得越高,这好比建造房屋一样,地基打的越深,房屋就可建造得越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使发声器官操作的完全松弛并且将声音安放在正确的中心位置上和利用恰当的语音来进行练习和导向。如果正确发音的话,就能塑造一个位置又正、音调又准的歌唱发音。对初学者,让学生学会放松嗓音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女生在进行真假换声的音区碰到的困难,训练男生却是一件更为细致、复杂的事情。训练男生的关键也在于中声区尤其是中声区往高声区发展的那几个过渡音(也叫换声区)的训练。它决定着男生将会有何种质量的高音甚至是有没有高音,掌握换声技巧,统一声区是个关键问题,训练男高音应具备稳定的深呼吸支持,能够松弛地打开喉咙和调准共鸣的位置,不需要增加呼气量,也不要缩小喉咙,千万注意不要放大音量,感觉把声音束而不是发散或放宽,在这~声区里,要掌握“混合母音”的变化规律。如a用u关,i用u关、e用ei关。沈湘先生练唱时,要求寻找以下几种声音的感觉:音色亮一暗适度,以暗为主;音量大小适中,以小为主;声音刚柔相济,以柔为主;音色向后集中,向前反射,以后为主。不追求音量,心理平静,无任何负担,觉得唱高音好玩儿,当声音完全摆脱了喉的束缚,进入头腔共鸣区,得NT‘换声’的感觉后,然后向最高音区继续扩震音域。”o采用此法的目的是要减轻声带的负担,充分发挥共鸣的作用,初学者往往忽略在。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P100
音高逐渐升高的同时需要把嘴开的够、张得大,其原因是心理上的,要让学生在歌唱发声时解除心理上的顾虑和胆怯,把声音勇敢、放松的唱出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歌唱发声时需松掉不该用的力量,如挤卡喉咙,下巴紧张,舌根后缩缩紧嘴巴等等影响获得美妙嗓音的一些力量。把这一部分力量解除了,嗓音才能被释放出来,而且才能在以后的训练和要求中去美化嗓音。在学会放松嗓音的时候,要求学生将声音放轻声唱,将该放松的肌肉放松,特别是下巴放松了喉咙适时的打开了,而应该用上劲的肌肉也用上了劲,特别是喉头,在轻声练习时,比较容易自如地向下到达适当的位置,和呼吸产生一种对抗力,也正是喉头向下挡气,使软腭上提,让声音自然而然的出来。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让学生盲目地追求音量是极端错误的,甚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的歌唱艺术前程被断送掉。当呼吸、发声以及咬字等在中声区的练习稳定后,教师就可以选择一组与学生程度及嗓音状况相适宜的教学曲目,通过作品的练习将中声区的状态加以巩固,待中声区的状态趋于稳定以后,教师就要根据难度的大小再选择一些有一定挑战性的练习和曲目来向上扩展音域,这时候学生又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耐心的指导,使学生的歌唱技巧一步步的提高,调节嗓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演唱水平也逐步提升。在这一状态下,可选择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调节,纵向调节是指根据学生的系统性以及循序渐进原则单从技巧难度指标上来进行调节,而横向调节则是根据嗓音的适应性及全面发展的原则主要从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选择来进行调节。教学中,要将这两者相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更充分地挖掘学生嗓音的潜能,为学生将来建立一个牢固而宽阔的基础。
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会遇到学生变声期嗓变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变声期,如何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及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是每一位从事少儿声乐教学的教师所要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变声期嗓音科学的训练方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谓变声是一种生理现象(大约在12、13岁),是指少年时期,随着身体生长发育青春期的到来,由性腺发达所引起的第二性特征,是咽喉在短时期内急剧长大而引起的。到了青春发育期,身体各方面迅速发育,喉部在外形和机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喉头、声带等发声器官迅速生长发育与变化而引起明显的声音变化,这时期是童声变为成人声音的时期,称之为“变声期”,变声期是一种必然的生理变化过程,女生比男生变声期到来略早,而男生比女生的生理变化却大得多,男生在变声中要从原来的童声很快发育变化:喉头长大、声区下降,逐渐向成年人声音过渡。女生在变声前后生理发育不大明显,声音的变化也不是很大。由于女生在变声前后声音的变化不是很大,教师不容易觉察到学生正处于变声期,我曾经遇到过在变声期变化很大的女生,因为平时她的声音状态很稳定,突然有几次练声时,我发现她的嗓音变得沙哑,歌唱时声调控制失调,我很快就想到该生正处于变声期间,所以我在给她选择声乐曲目的时候,歌曲的音域控制在十度以内,也不让她演唱音量和力度需要过大的歌曲,让她平稳的度过变声期。男生的生理变化则更大,我教过的一位男生,平时,他的声音清脆而明亮,嗓音也放松、自然,可是,在一次声乐课上,他几次把高音唱破了,从他几次把高音唱破了我也意识到该生己处于变声期了,他因此也觉得很尴尬,我认为在这时不为他重新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势必会影
响到他以后的音乐学习。在变声期期间的声乐教学,首先,要从生理的角度出发,诚恳地告诉学生变声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大会自然消失的,要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勇敢的、大胆的轻声歌唱。另一方面多听一些巴洛克或古典时期的声乐作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良好的声乐鉴赏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在训练中应该注意避免声音来回的“大跳”,以中声区为主,逐渐向两头扩展。让学生学会平稳的使用气息支持。平时练唱时的时间不宜过长,严格控制音量,由于少年儿童精力旺盛,爱喊爱叫爱冲动且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必须要学生认识到大喊大叫不仅会出现“破音”,而且会喊坏嗓子,要求他们尽可能用轻声的、柔和的象天鹅绒般的歌声来练唱,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降低音调,在合适的音域范围内进行练习。教师在给学生练唱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可采用多听少唱的方法,给学生加强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欣赏等课程,使他们在音乐理论、艺术修养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时期。7、对于少儿学习声乐的年纪较小这一共性,他们此刻所能把握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少年儿童这个群体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显得质朴、单纯。他们不会拥有对爱情、生活、工作中的美好有如成人一般的深刻的体会与理解,而自然界的事物中,例如:色彩明快的花草、可爱的小动物;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充满爱意的拥抱与亲吻、好吃的糖果、漂亮的衣服与玩具、一次风和日丽的郊游都能使他们感觉到世界的温暖与美的存在。这些这个群体的共性在艺术活动中针对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少儿的山理和生理特点创造融合来自自然的生活节奏,生活情趣来引导少儿对声音进行模仿。如:教师可以用器乐演奏的音响效果对声乐教学加以形象化的比喻,
声音的连贯犹如小提琴拉出的声音一样优美,悦耳。跳音要唱得犹如欢快的长笛那样轻快、活泼。这几个原则贯穿在我教学过程始终中,学生所共有任何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第二章少儿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演唱个性的建立与培养一、什么是演唱个性个性,是个人特征的外在显示,或区别个人与他人的外在行为模式和特征的总和。在音乐中,把个性理解为一个音乐家或他的整个作品的精神面貌,具有其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等基本特点。演唱者是通过自己独有的声音音色和独到的对作品的诠释方式来表现其基本个性和气质的。他们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及风格特点的不同,在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变化自己的声音音色和音响来进行表现。那么,演唱者的演唱个性就可以如此来下个定义:由于不同的个体嗓音差异,及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而引起演唱时内在情绪的外在表现的不同,这样产生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演唱个性特色叫个性。演唱个性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演唱者的个性嗓音,即一种有心理参与的注入生命和灵魂的声音,是一种被演唱者的喜怒哀乐情绪所渲染了的声音,他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从最简单的发声练习开始,老师不仅要求学生发出本质的声音,还必须强调它是乐感的。这个声音其实就是由人的个性心里所支配而发出的个性化的声音,即个性嗓音:演唱个性的另一
个部分就是演唱者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特点。即演唱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时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在演唱作品时除了凭个性嗓音及发声技巧来表现以外,更重要的不仅是演唱者必须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角色的处境等进行深刻的理解,还要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到作品的表现中,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这样才算是展示了演唱者的演唱个性。这种演唱个性是歌手与听众之间的桥梁,它将二者紧紧连接在一起,共同享受歌唱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它使你的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歌唱艺术实践证明,这种东西在歌谱上找不到,也不是教师口传心教给你的,它只能被感觉到,是演唱者透过作品的表面深入到内里进行细致的挖掘、剖析,再通过自身的内化,赋予作品心的面貌,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罗伯特.汉米尔顿曾说:“真正的个性不是从自我主张开始而是把自己遗忘在某种更伟大的事物中,然后,再以更丰富和更深刻的集中反映出来。”二、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把握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世界的存在是以个体生命的存在为基础的,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生命世界:存在的艺术都无一例外的表现了他们的主体的个性和个性作用下的独特思维和意识;教育教学的存在是为了个体能够按照个人独立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不管是是着眼于生命、还是着眼于艺术的特征、或者着眼于教育教学的目的,声乐教学都必须实现教学的个性化。首先,生命都是属于个人的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社会存在物”;教学与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体都是不相同的,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没有完全
相同的智力,他们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置换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特有的生命世界,每个生命都包含着不同的个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声乐教学的教学手段,也是声乐教学的目标。其次,任何真正的艺术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艺术作品表现的都是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而越具有突出的、清晰的个性特征,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用艺术的熏陶,来形成个性化的个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个体全面发展的实现表现在人的独立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学生所存在的不同的认知、情感、性格等,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漠视个性,强调统一,无视差异常常给学生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模板,限制他们的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方式,结果造成学生缺乏个性、创造性,这是不符合声乐教学的本性和要求的。在声乐教学中,让教学具备个性的艺术,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具备个性,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给他们足够自由、自主的空间。教师教学具备个性,展示自己的个性,带动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尊重个性、理解个性,让学生发展个性、释放个性,在艺术熏陶中超越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虽然需要服从统一的规范,但是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个性切忌缺乏个性的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着鲜明的个性,教学个性化,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征,没有个性的教学是缺乏魅力的教学。声乐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发展学生个性就只是纸上谈兵。在教学中,既缺乏追求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意识,也缺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探索。而缺乏个性的教师,其教学自然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教学充满个性色彩,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善于发扬个人特长,解放自我,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创新,甚至个性化的生命和存在。大自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允许他们大胆地尝试、创作,认可差异的存在与合理,使每个人保持自己的风格;给予他们足够自由、自主的空间,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标准,促进学生个体创造能力的发展。意大利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目前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艺术教育特点就在于老师鼓励孩子拥有开放的、个性化的探索学习,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创造宽松的氛围。少年儿童除了在生理构造、嗓音条件上存在差异性外还有各人的性格、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等个性特征的不同,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自认嗓音条件不错、也曾在声乐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面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的表扬就应该适可而止,以免学生认为自己条件比别人好而忽视基本功的练习,在学习上也会缺乏勤奋用功的劲头。这类学生因为骄傲自满而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会走不少的弯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可是本人却一点都不自信,老以为自己技不如人,因而导致教学进度停滞不前,面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让该生多在其他同学的面前表现,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树立起来,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更加顺利一些;有的学生各个方面都表现平平,但是我却发现该生很具有表演天赋,因此,我把每一次声乐课都当作是一次舞台表演,让该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与
创造力。这样,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表演上而不用过多的去思考气息支持、共鸣位置等等问题,反而一些以前对他来说是技术难点的地方经过注意力转换而迎刃而解了;有一对性格迥异的表姐妹,性格内向的姐姐自身条件很不错可每次唱到高音时都觉得自己不行,性格外向的妹妹条件本不如姐姐的条件好但每次唱到高音时都能很轻松自然的把高音唱好,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完全是由于她们的性格造成的,而且我还观察到姐姐虽然性格内向却喜欢竞争、拿第一,于是,每次我都让她和妹妹一同唱歌看谁唱得更好,没想到如此以来姐姐唱高音的状态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在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要好好利用学生性格上的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演唱个性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师应该把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演唱个性放在首要的位置。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歌唱器官在生长环境、生理构造、性格不同存在着差异,所以声乐教师在把握住声乐教学的共性的同时,最重要的还必须着重对演唱个性的培养。教师要细心的去观察每个学生在声乐艺术上的内在潜力,发现学生的声音本质,通过生动灵活的授课方式挖掘并塑造他们的个性声音及艺术表现力。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少儿声乐的演唱个性在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培养他们的演唱个性总的来说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每个人接触声乐的环境不同,嗓音条件上的差异等,就是同一个教师的学生,也常常对老师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在歌唱上的感觉也不同,所以教师必须对他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确定培养方向,拟定系统的教学方案,并在具体训l练中解决一些不可预料性
的状况。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训I练的全过程中凸现自我。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保持他们的灵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对待初学声乐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多方面观察他、了解他,好比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一样,了解全面所下诊断才可能更准确,就可少走弯路。如何才能避免少走弯路呢?关键在于寻找到学生的本质声音及发出这种声音最为便捷的方法。从自然声区开始,让其发声fJLN合理运动,根据其发声习惯调整音色,改善音质。不要让自然声区的声音散在口腔里,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最佳共鸣点(位置),从最低音区开始训练,并让他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在吸气大打开喉咙的状态下发声,在练好了自然声区后,就将这种习惯往中声区、高声区延续,并保证共鸣点的轨迹是连贯的。这样在声区统一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然放松的歌唱,让发声的技巧建立在自然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使下意识的生理运动通过恰当的心理支配变为可操纵、可控制的运动,此外,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我们还需要彻底了解与处理好乐曲,在了解与处理乐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小节,因为这些都足以影响全局。在一首歌曲中,每一乐段都是由许多乐旬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乐句又都是由几个音或几小组音组成的。乐句有长短、大小、强弱的不同,乐旬的连绵起伏,由弱至强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分析乐旬进行艺术处理,比如说,一句均衡连绵的乐句其发音不能连贯,呼吸不能支持一个乐旬的延长,就会影响到一首歌曲完整性句子唱得轻与重都是相对的,不是把声音唱得很强就能做,唱小声了就不能做到,这就是音乐的幅度。要学会音与音的衔接,渐强是一种衔接,渐弱又是另一种衔接,要学会如何渐强与渐弱,。所以,在处理每一个音符,每一句乐句时,都要详细的研究,不能机械的处理。音色的控制和变化也要求与歌曲的气氛与色彩一致,如果音色不加以适当
变化,音乐既会产生单调的感觉,也缺乏对比性,音色中有代表喜、怒、哀、乐等不同的种类。如:音色在喜悦、快乐的情况下可以想象是光明的,在悲伤、忧愁的情况则是暗淡的。这样才能形成艺术上的对比。歌曲的力度控制与处理需要有细腻的分析与表达,如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或是强弱中细微的差别等,然后将这种感觉细腻的而非机械的表现出来才能使歌曲趋于完美。节奏感可以说是音乐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因为,节奏在一首音乐作品中等于生命。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听众会首先感觉到它的节奏型,而后逐渐扩大至乐句、旋律、和声等。如果,演唱者在节奏上出错,听总会很快的察觉到。把握节奏首先应是掌握正确的节拍,但好的节奏感并非只是指将拍子打得准确,拍子打得很准确,那也只能是机械化的、呆板的音乐进行,所以我们要清楚,好的节奏不只是守护着一个音符的特质,而是要将每节音符的生命表现出来。节奏不是单指打节拍,因为,每个小节都有节奏的变化,每个音符里面都有强弱的对比,节奏要随着旋律的起伏而进行,要做得特别好,听众听到的音乐才是美好的,这是不可疏忽的。节奏上把握不住是会影响乐句的完整,致使整首乐曲失去美感。歌曲中有些细节需要我们注意到,比如一音符的时值,因为一个作者的作品与思想,应该是被绝对尊重的,不能随意的进行增减,有的学生往往会把一个三拍子的音符唱到两拍半或两拍就完了,这样做是不行的。每个音符都必须保持应有的时值,那种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会使整首乐曲受到无形的损害从而削减其美丽和光辉。如果因为是体力的关系或是技术的问题,不能唱足音符的时值尚可原谅,但如果是因为习惯成自然,那就应当小心留意了,因为我
们知道必须尊重作者的原意,不可随意的更改,有时因为节拍的改动,就会造成与伴奏的脱节,休止符也是如此,一首歌曲不单要求乐句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体的连贯性。其他的音符是以歌喉来唱,而休止符却应该用精神与心灵来演唱,这空白的几秒钟艺术形象的想象与把握,往往比实际的演唱还要难处理。在注意了每一个小节之后,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合学生的声音、性格、演唱能力。还可以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的歌曲去带动其歌唱欲望,在作品的选择中老师不要受某些框框的束缚,可以不拘束的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说,学生的声用很重的基音来唱歌。这样就给听众带来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歌曲,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歌曲来让他们练习演唱。学生往往能做得很好,唱得通了,松了,而且感情还能非常的投入。然后,再让学生演唱以前唱得吃力的歌曲,“硬”和“挤”的问题就会好得多,有的学生声音却与之相反一声音疏松,由于不能完整的演唱一首歌,总感觉气不够用,换气时费劲体力消耗大,控制声音困难,音往往偏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横膈膜和控制呼吸的肌肉如腹肌、背肌等软弱无力,以及声带的闭合不严。此时需要学生用咳嗽的感觉来体会横膈膜的力量和声带的闭合力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配合,也可以让学生身体向前倾有如负重的感觉,在深呼吸后作短促呼气,以锻炼横膈膜的弹力。。在歌曲教学中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强调对比技巧,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歌曲时,却连这种拍子本身的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淡什么音乐表现呢?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o《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等编著P96
情记号,以及一些节奏运用和表现中所蕴涵着的规律,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音非常“硬”,喉咙难以放松,或者是有的学生声音容易“挤”、“捏”,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然而,有的学生却对此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是在演唱中都没有想到把它们表现出来,那就太缺乏表现力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一首好的歌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通过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即音乐)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对歌词进行分析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体会歌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歌要“说”的“事儿”。斯坦尼夫斯基曾这样要求歌唱家:“你们的歌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要让你的歌唱像在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一样吸引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对一首歌曲进行缜密、细心的分析,合理安排布局,精雕细刻,做出周详的设计。否则的话,是难以做到事赅意真、情到兴具的。学生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达能到的。声乐教学可以用音乐形象化来增强学生的歌唱表现力,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形态、情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尤其在进行基础的发声练习时,要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的美好。教师应该尝试用小型的声乐作品或某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利用音乐自身的内容、旋律、节奏和情感,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形成良好的o《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第l97页一卜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19
呼吸,使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协调合作,解放学生的嗓音,最大程度地简化发声技术的难点。我常把由音乐家黄自创作的《花非花》作为练声曲。练声时从I=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I=E或I=F,然后由以半音回到1=13.这首歌短小而精美,词曲结合以字行腔,使歌曲犹如吟诵般,给人无限的柔美感。《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是许多学生喜欢演唱的,利用学生的这种歌唱热情,我把第三段作为拓展音域的练声曲,让学生在“啊”的练声曲中,有了“母亲,我要回来,请拥抱您的孩子吧!而深情高歌”的音乐形象。由此看来,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调业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纯的技巧、技能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在声乐教学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演唱个性,声乐教师首先应该象一个雕刻艺术家,作品就是学生,每位学生都是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沈湘先生说过,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成功经验,来代替学生的千差万别的状态,应该更原则地考虑,更个别地去分析每一位学生。比如观察学生的呼吸在歌唱中是否用的正确,发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他最本质,最自然,最好听的,咬字吐词是否字正腔圆,音准节奏是否正确,演唱作品时是否把握住了风格,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等,在这些总的原则之下,再个别对待每一位学生,挖掘并塑造他们的个性嗓音及艺术表现的个性特点。
第三章歌唱发声时的思维活动和整个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一、个性与共性的辨证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联系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体现在共性之中,共性又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且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的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共性与个性能够互相转化,由于共性与个性的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为共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性格品质,是一个人生命的存在方式。而共性则是指不同的个性组合而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性格品质。严格来说,绝对的共性是没有的。个性与共性,相互相承,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声音的技巧训练作为声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练习也充分反应了共同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声带和发声技能是触摸不到的,发声的状态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难以测量的。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只能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把握自己的发声机能,便自己把持着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行完美的歌唱运动。歌唱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动而且是人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处理的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声乐教学人全部含义就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把握发声机能,进行正确地歌唱。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歌唱发声时的思维活动和整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的歌唱心理和思维活动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需要教师注意学生歌唱发声时的思维活动和整个心理活动来进行声乐教学,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I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的生活比喻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术相当部分是不能直接感知的,而需要加以思考才能认识的。由于这一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生活比喻,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想一L把歌唱技术作为一个形象的实体来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正确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这是声乐教学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武器,这两者之问又是互楣联系着的。教学语言的本身应是科学的,它往往寓于教师形象的比喻之中。由于学生嗓子的个体差异,学生对教学语言需要个别的领会。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找出最生动、最形象、最易懂的教学语言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把这种语言作为一种感受去体会歌唱发声的技术,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发声的技术。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wll61111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鲜花的动作,双手抬重物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
向前滚动的唱,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气像伞的把”,“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妆⋯吸着唱”、“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开着唱”、“竖着唱”、“圆着唱”,“扁着唱”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如: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2教学中运用音乐联觉激发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丰富的联想力源于生活的经历和丰富的文字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各种艺术欣赏活动,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丰富自己的联想力。把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色彩、音乐与嗅觉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运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一一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1)少年儿童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联觉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
惧等心理反应。如《小青龙》、《画四季》、《少年与葵花》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情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学生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音乐教育也就不同。就是演唱同一首声乐作品,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有的学生听到了歌唱家优美歌声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而且感受到唱得自如放松,感到很舒畅。有一个学生学唱《小背篓》时感到唱高音比较困难,我让她听听宋祖英的《小背篓》的录音演唱。开始的时候她小声跟着唱,唱着唱着就音乐被感染了,我再让她跟着录音放声唱出来,自然而然该生就唱得很自如很放松。而以前在唱到时心里总是很虚,心一虚,情绪就很被动,并且唱到这个音高时总是丢不掉这个不好的情绪,当听了宋祖英的录音后,被她的歌声所感染和激动,以激昂的情绪代替了自己原来的情绪,一旦学生的歌唱兴奋点得到多次的刺激以后自己的心理获受后,就会感到声乐技巧发挥得很好,
越唱越想唱,越唱越兴奋,技术发挥得也越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的声音(范唱或放录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共鸣,唤起他们歌唱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他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在这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2)少年儿童在音乐作品中的意象联觉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学生的音乐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独奏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小船在静静的湖面上划过,激起一层层的涟漪,水声、歌声、欢笑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3)少年儿童在音乐中的色彩联觉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作品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
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音乐作品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作品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歌词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种基本颜色,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多彩的童年》中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满山遍野鲜艳夺目的鲜花、以及绿油油的田野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蓝的、绿的、黄的、红的颜色、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意境之中。可见,音乐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应。(4)少年儿童在音乐中作品的嗅觉联觉在音乐作品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歌唱者的嗅觉反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美”,某一些曲子有“味道”或者“香味”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歌曲《采菱》,歌词中山中的清泉香喷喷,湖里的水菱甜又爽,把水乡的湖光山色和水乡孩子的质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其中香喷喷的清泉、甜又爽水菱时时激发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反应。因此,音乐中的嗅觉反应,就是昕者在嗅觉上引起的一种嗅觉联觉。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联想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
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让少年儿童的音乐灵性插上艺术的翅膀,翱翔在音乐这一辽阔的蔚蓝天空。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联想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利用少儿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共同性特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少年儿童都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模仿、比赛争第一的共性特征,因此,可阱设计出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都喜欢游戏、表演、比赛等共性特征,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古往今来,凡是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上是和愉悦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情,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当学生认识到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时,便会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其次,要建立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的气氛中,产生学习音乐的热情。第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盎然的中学习音乐并感受和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第四,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允27
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音乐理解与表现,对学生不同的音乐理解与表现,教师应给以有效的鼓励与引导,将外部活动与内心体验最大限度的联系起来,以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音乐兴趣。“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晟好的老师,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就得从实践中获得。1让少年儿童从音乐情景中步入音乐的殿堂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热情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学过这首歌曲,因此,当熟悉的旋律唱起来时,学生的脸上马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还情不自禁的跟着旋律摆动起来。一曲终了,我趁机启发学生说一说妈妈在生活中是怎样关心、爱护他的。听学生讲述自己的妈妈,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我借势再加一把情感之火,说:“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曾经有一架飞机失事,妈妈咬破自己的手指,用自己的鲜血维持孩子的生命。我们的妈妈也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让我们回家后说一句最知心的话送给妈妈,好吗?”通过演唱学生熟悉的歌曲激起学生内心对妈妈的爱,启发学生首
先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家庭,从而热爱社会和国家,用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将内心的爱用语言表达出来,唤起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将他们引入了音乐的情感世界中。2让少年儿童在聆听中体验音乐在少年儿童的声乐教学中,“聆听”对于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音高等基本音乐要素,进一步学习歌曲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表明:一首歌曲听20遍就会唱,听90遍会终生难忘。《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须立足于听,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本着这一原则,在《采蘑菇的小姑娘》的学习中,童声合唱《铃儿响叮铛》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当歌曲出现哒哒哒一J哒哒哒.J节奏时,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情绪跟着节奏旋律变化。我确立了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在聆听中感悟、品味、理解、模仿,反复的听,有目的听,有滋有味地听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促进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乌申斯基认为:“儿童,可以这样说,一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因此,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道理,却不大容易引起少年儿童的注意是这少儿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共性,因此,我先让学生通过静静地欣赏歌曲,大致了解这首歌曲的情绪。然后,我根据《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词内容让学生想象小姑娘是怎么采蘑菇的并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学生一边模仿采蘑菇的样子,一边快乐的唱着歌曲,为了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和学生一起随着歌曲进行表演。至此,学生对歌曲从静静地听,再到随着歌曲进行表演,使学生既能从聆听中学习歌唱,又能保持聆听的兴趣高涨。
3让少年儿童在探究中表现音乐通过聆听使学生熟悉歌曲,随后,让学生放开演唱,同时让学生自己找出难唱的句子。难点找出来了,利用学生喜欢当小老师的心理,让小老师自己来帮助解决,学生当上小老师后,唱得更认真了,时问花得不多,基本问题解决了。但是如何把歌曲唱得更好听呢?一首好的歌曲必须是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必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因此,教师教唱歌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唱的目标上还应当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曲。首先,用歌曲所蕴涵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用饱含感情的乐声来表现歌曲。在学唱《妈妈的吻》这首歌曲时,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当你想到妈妈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会回答感动、高兴、喜爱⋯一现在,自己正在慢慢的在长大,妈妈也在慢慢的变老,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会回答关爱、心疼是的,你们现在要懂得用爱来唱出对妈妈的关心,那么,最后一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演唱?学生会回答疼爱、深情⋯一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究中歌唱通过演唱这首歌曲激起学生内心对妈妈的爱,唤起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学生深情并茂的演唱不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四、运用心理学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效应”,这是心理学家探索研究的成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多数人的心理共性。其中很多效应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当然也不乏对音乐教师有着深刻启示。一个出色的声乐教师应该善于揣摩并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游刃有余。因此,了解这些
心理学效应并把它们与声乐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1皮革马利翁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天神,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它说明的是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个实验:研究人员随机从一所学校里挑出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很有天分,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这一现象被心理学界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针对这一现象,在给学生上声乐课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比如:性格、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给与学生更大的期望。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最近生命科学领域基因图谱的解读,都告诉我们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需求个不相同。有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注意和鼓励,例如,在乐谱上的贴一颗红五星表示这堂课上得很好或是奖励~个小笔记本给学生以示鼓励,他因而得到心理上极大的满足。对于有些音乐禀赋不错的学生,可以跟他进行交流,给他提出期望,希望他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音乐专业上有所突破,考取音乐院校,通过老师的期望,原先对考取音乐院校信心不是很足的学生,有了老师的鼓励后信心倍增,更坚定了他开拓属于自己的艺
术道路信念。2门槛效应美国心理学家J.费里德曼曾带领学生同郊区的~些妇女(A)组交涉,提出要她们在家里的窗户上安一个无害的安全行车标志。两周后,在进一步提出一个大一点的要求,在她家门前竖起一块安全行车的大牌子。同时,他又向另一组妇女(B)组交涉,直接提出第二个既在门前竖大牌子的要求。结果(A)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人数占53%,而(B)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人数只占22%。为此,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要求,接下来往往会接受更大的、甚至是有违自己心愿的要求的现象称为“门槛效应”。在少儿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节奏感的个体差异性,我把儿歌划下节奏(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增),以利于学生节奏感的发展和提高。如:(A)、尘篮子,坐盟梯,量盛-N,E堕盟!堕。(B)、小置塞王,坐盥燮,垫堕三国,些些咀。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边唱边拍手,还可以从中变化出更多的节奏型不断加深学生的节奏感知和肢体的协调能力,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从简单的节奏学习到难度较大的节奏训练便于学生更好的练习和掌握。儿童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儿童在学习、表演音乐时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发展的一门科学。儿童心理学中所指的“儿童”这一概念是广义的,它是指孩子出生到成熟(18岁)之间的整个阶段。儿童音乐心理学研究18岁前各个年龄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儿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首先,儿童的各种音乐活动都是受其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所支配的。因此,对儿童音乐心理的研究,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
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这门学科可以对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还可帮助教师总结儿童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这让我们在声乐教学中重视歌唱的心理学分析和研究,把握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使声乐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
结语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处于音乐的环境之中,教师应该具备将音乐的审美本质、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融入声乐教学当中。在通过艺术交流审美情感时,要求是完全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在本质上以人文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完善。张扬个性、注重情感,反映在教学中则表现为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的培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声乐教师要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教师教授知识的权威感必须淡化、退隐,以共同参与学习的姿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使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共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教师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和作为一个人所存在的情感,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强加给学生,就不能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表达个人的情智。而个性的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真正能够把握住声乐教学中个性与共性内在联系与区别的老师才是真正体会到教学最深奥意的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能体会教学中个性与共性内在联系
与区别不仅对学生的个人综合潜能发展是一种抹杀,对于教师声乐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来说也是一种无奈和遗憾。因此,教师应善于体会蕴藏在学生心中的渴望同外部世界交流的主动性发展潜质,让每个学生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l、喻宜萱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980年9月2、邹本初,《歌唱学一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3、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4、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5、郭傅澜、李伟华、李永军编《表演创作论》,1999年7月6、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7、许讲真,《语言与歌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8、郑子玲编著《歌唱语音训练》,1996年12月9、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5月10、李晓贰著《民族声乐演唱艺术55,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11、刘朗,《声乐教育手册5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声乐教学论》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3、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14、高师教材组编写,《中学音乐教育论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5、《中小幼音乐教育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写并出版16、林立君著《声乐教学艺术论》17、张锦华编著《声乐表演教程》(上、下)18、韩斌著《20世纪歌唱大师》19、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20、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21、沈德立、陈国思著《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
致谢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我有幸得到了诸多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导师罗卉副教授,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她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帮助,恩师的耐心、细致、严格把关使得本文得以JlI瞑N完成。再此,我还要感谢给过我教诲、帮助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由于本人的才学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不吝赐教。刘畅二零零六年四月于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