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0 KB
- 2022-06-15 10:50:2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习历史,重在得法 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学生随着教育形式的变化也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除了我们日常所要求的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认真巩固之外,针对新课程改革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4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学生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当然,一些基本历史事实必须记住,但更重要的要去理解,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试题难、中、易都各占一定比例的,要想得高分,局限于一般的背是不行的,因为背大家都会背,是不会有区分度的,所以我们教育学生要注意理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学以致用。所以历史重在理解,应教育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学生理清思路,找出一条线索,分析出每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重要。比如我们学习必修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时,通过分析可发觉这节课上一子目与下一子目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列强首先通过战争打败清政府强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特权,然后通过攫取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大量洋货的涌入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从而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会把分散的知识串成一串,易于理解掌握。再如我们学习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会发现阿里改革的原因、内容、背景都是一一对应的,从而减轻记忆负担,而且通过分析学生会更清楚认识到改革是因为存在问题,并且成功的改革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大概也是编者的初衷。 其次,要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知道高考是不会分开考的,而是将各个模块整合、交叉。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新教材的模块而把系统的历史知识割裂开来,要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联,将各个模块之间的知识有机整合、交叉。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主要讲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从政治角度来分析的;必修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从经济角度讲的;必修三25课又介绍了建国后的思想建设,我们在讲课时尤其是总复习时应有机联系起来。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必修一只讲了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必修二介绍了公田到私田的转化等经济转变,而必修三则介绍了百家争鸣等文化繁荣现象。我们讲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一节课都要联系一下,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就会很容易犯片面分析问题的错误,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要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历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发挥历史的教育和借鉴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伴随课程改革而进行的高考也将向这一方向发展,因而,我们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要注意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计民生,把历史学习与现实联系起来,把历史学“活”4
了。我们学战争史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等,让学生感触战争情景;我们学改革,要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学两岸关系,要联系国民党高层访问大陆;讲自然经济,要联系市场经济…… 第四,要注意学科渗透。尤其是历史学习中的政、史、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我们要用地图直观展现历史事件的地点。比如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我们通过地理学习知道,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纬度位置高,气候恶劣,而河南洛阳则气候温润适宜,这正是迁都的地理因素。 第五,培养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课中看到这样的情境: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死气沉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呢?办法很多,导入新课时老师可设置些趣味性的话题。如在讲述《古希腊城邦制度》时,设置悬念:“你知道奥运会起源于什么地方吗?它对世界民主政治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呢?”在讲述《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提出:“你知道历史上有两个罗斯福总统吗?”4
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便产生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知识,注意力便很快地迁移到教学中来。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历史小故事。如讲《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可以讲一些皇帝制来历、古长城修建,讲《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可补充一些美国历史上著名总统如华盛顿、杰斐逊等的故事。还可以发挥诗歌的作用,优秀的诗歌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如讲述红军长征时可播放一首毛泽东在长征期间作的诗,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这方面诗词,在课堂上朗诵。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方法、好的主意才能随时表现,随时应用”。凡事如此,学习历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一是要定时、守时,每天学历史用多少时间、什么时间学必须有计划;二是会学,课堂上是关键,一定要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听清楚,把知识体系构建起来;三是多看、多练、多想、多问、多探究。 新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代表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多思考,多研究,撑起这片蓝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