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2-06-14 19:00:17 发布

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单位代码:10166硕士学位论文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论文作者:李阳心理学学科专业:应用指导教师:郭瞻予培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类别曰制:全2018年30曰完成时间:5月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全日制研究生√编号:类教育硕士别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培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郭瞻予教授研究生:李阳完成时间:2018年5月30日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a作者签名:?夺曰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曰期 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中文摘要模仿作为社交活动的一项策略,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隐模仿作为模仿的一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是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主体,也是大学生发生内隐模仿的对象,其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对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共有两个实验,且均采用VanLeeuwen的着色范式进行研究。实验一采用2(面孔吸引力:高、低)×2(面孔性别:男、女)×2(参与者性别:男、女)重复测量研究设计对94名大学生进行研究,主要探讨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面孔性别和参与者性别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实验二采用2(面孔吸引力:高、低)×2(工作责任心:有、无)重复测量研究设计对99名大学生进行研究,探讨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校教师的性别和参与者的性别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没有影响;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有影响,且在高面孔吸引力条件下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更多;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有影响,且在有工作责任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更多;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同时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产生影响,且在无工作责任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不受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关键词: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内隐模仿行为,高校教师I TheEffectofCollegeTeachers"FaceAttractivenessandJobResponsibilityontheImplicitImitativ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AbstractImitation,asastrategyforsocialactivities,affectspeople’slifeatalltimes.Implicitimitation,asatypeofimitation,playsavitalroleinteachingactivities.Collegeteachersarethesubjectsofimpartingknowledgeandexperience,andalsotheobjectsofimplicitimitationofcollegestudents.Itisaquestionworthdiscussingthattheinfluenceofcollegeteachers’faceattractivenessandjobresponsibilityonimplicitimitation.Therearetwoexperimentsinthisstudy,andallofthemarestudiedbytheVanLeeuwencoloringparadigm.Thestudyof2(faceattraction:high,low)*2(facesex:maleandfemale)*2(maleandfemale)wasusedtostudy94collegestudentstostudytheinfluenceofCollegeTeachers"faceattraction,facesexandgenderofparticipantsontheimplicitimitativ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inExperimentone.Inexperimenttwo,astudyof2(faceattraction:high,low)*2(jobresponsibility:therewasno)wasusedtostudy99collegestudentstostudytheinfluenceofCollegeTeachers"faceattractivenessandjobresponsibilityontheimplicitImitation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Theresultsshowedthat:collegeteachers’genderandparticipants’genderdidn’taffecttheimplicitimitationofcollegestudents;collegeteachers’facialattractivenesshadaninfluenceoncollegestudents’implicitimitation,andinthehighconditionoffacialattractiveness,thereweremoreimplicitimitations;collegeteachers"jobresponsibilityhadaninfluenceoncollegestudents’implicitimitation,andundertheconditionsofhavingworkresponsibility,thereweremoreimplicitimitationbehaviors;collegeteachers’faceattractivenessandjobresponsibilityinfluencedtheimplicitimitation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atthesametime,undertheconditionofnojobresponsibility,theimplicitimitativ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werenotaffectedbyfaceattractiveness.Keyword:faceattractiveness,jobresponsibility,implicitimitativebehavior,collegeteachersII 目录引言........................................................................1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21.核心概念的界定..........................................................21.1面孔吸引力...........................................................21.1.1面孔吸引力的概念.................................................21.1.2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21.1.3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41.2工作责任心...........................................................51.2.1工作责任心的概念.................................................51.2.2工作责任心的结构.................................................61.2.3工作责任心的测量工具.............................................61.3内隐模仿.............................................................71.3.1内隐模仿的概念...................................................71.3.2内隐模仿的生理基础...............................................81.3.3内隐模仿的研究方法...............................................92.问题提出...............................................................103.研究目标及意义.........................................................11第二部分实证研究..........................................................121实验一: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121.1实验目的............................................................121.2实验假设............................................................121.3实验方法............................................................121.3.1对象............................................................121.3.2实验设计........................................................121.3.3实验材料........................................................131.3.4实验工具和环境..................................................141.3.5实验程序........................................................141.3.6数据处理........................................................151.4结果................................................................151.4.1着色重合得分的的描述统计........................................151.4.2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的方差分析.....................161.4.3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性别和面孔吸引力上的简单效应分析........161.5讨论................................................................181.5.1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面孔性别上的差异分析........................181.5.2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参与者性别上的差异分析......................18III 1.5.3参与者性别、面孔性别、面孔吸引力的交互作用分析..................181.6结论................................................................192实验二: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192.1实验目的............................................................192.2实验假设............................................................202.3实验方法............................................................202.3.1对象............................................................202.3.2实验设计........................................................202.3.3实验材料........................................................202.3.4实验工具和环境..................................................212.3.5实验程序........................................................212.3.6数据处理........................................................222.4结果................................................................222.4.1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的描述统计....................................222.4.2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上的方差分析..........2222.4.3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上的简单效应分析......232.5讨论................................................................242.5.1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上的差异分析......................242.5.2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和面孔吸引力上的差异分析.........242.6结论................................................................24第三部分总讨论............................................................251无关变量的控制.........................................................252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263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264不足与展望.............................................................275建议...................................................................275.1高校教师应重视自身形象的管理........................................275.2高校教师应提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285.3大学生应对面孔吸引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8第四部分总结论............................................................29参考文献...................................................................30附录.......................................................................34附录一:高校教师工作责任心评价问卷.......................................34附录二:着色阶段答题纸...................................................36致谢.......................................................................37个人简历...................................................................38IV 引言古代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现代有“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习语,这些习语中都包含了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模仿是在我们感知了他人的行为或结果之后,做出相同行为,以期待获得相同或相似结果的一种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也经常使用模仿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比如在班级里实行“一帮一”的学习方式,让学困生学习学优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并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当我们做出模仿行为的过程中,通常有意识参与的成分,也有无意识参与的成分。Chartrand和Bargh(1999)通过研究提出了无意模仿,在其研究中实验助手在与参与者一起描述图片的过程中做出某指定动作,实验后统计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做出相同动作的次数,作为内隐模仿行为的得分。无意模仿即内隐模仿,是指在无意识的条件下,个体对他人的行为或肢体语言进行模仿的一种非语言行为。自此之后,内隐模仿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关注,并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内隐模仿对人们的生活有显著的影响。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者,影响着她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状态。其中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师面孔作为学生首先感知到的信息,影响着他们之后的学习态度与行为。网络上的美女英语老师与帅哥生物老师就是两个有力的证明,在他们的课堂上座无虚席,这正是说明了大学生对美女教师与帅哥教师的追求与喜爱。但是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吸引力是否存在差异呢?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首先感知到的是面孔吸引力,其次就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了反映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高低。对于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能够按时上课、认真备课,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也能够把书本上的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而对于没有责任心的教师,不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讲课,不会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教材。两者相比,大学生肯定更喜欢有责任心的高校教师。但是,在没有吸引力且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与有责任心且无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中,大学生会如何选择呢?这种选择是否会受到大学生性别和教师性别因素的影响呢?因此,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探讨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面孔性别和参与者性别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及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1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核心概念的界定1.1面孔吸引力1.1.1面孔吸引力的概念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美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决定个体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体态、衣着、个性、品德等。但是在人与人的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外表的吸引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表吸引力是由对身体外表的感知所能引起的主体愉快或美好的感受(房林,2011)。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实证研究上,外表吸引力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突出的人际吸引和交往指标(Berscheid&Walster,1974),它也具有预测作用。外表吸引力强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更有利,比如说,高吸引力的销售人员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得分(RodMcColl&YannTruong,2013)。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还是面对面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面孔线索相比其它身体线索显得更为重要。关于面孔吸引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其各自的理解,暂时还没有学者给出大家一致认可的准确的定义。本所选用的面孔吸引力的定义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一个定义,即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标人物的面孔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史新广,2007)。纵观以往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可以发现从一个人的面孔可以看出关于这个个体的各种不同的信息,其中包括了个体的性别、年龄及情绪状态等。通过对面孔及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的感知,接受者会做出相应的态度及行为反应。这就说明了一个人的面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Bronstad和Russell(2007)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面对相同的面孔时,对其的评价是一致的。1.1.2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面孔作为个体各种信息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着个体间的人际互动方式与状态。那么,什么样的面孔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被公认为是有吸引力的呢?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每个人心中对有吸引力面孔都有其各自的标准和答案。但是,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面孔吸引力有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即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此外,身体健康状态、肤质、性格等因素也对面孔吸引力产生了影响。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影响面孔吸引力的这几个因素。(1)平均化平均化(averageness)是指某一面孔与某种人群下大多数面孔相似的程度,它被认为是决定面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Baudouin&Tiberghien,2004)。Adams,Ambady和2 Nakayama(2010)就面孔的平均化特征提出了“平均化假设”,该假设指出当个体的面孔与其所属群体的大多数人相似时,该个体的面孔被认为是具有吸引力的。Galton(1878)首先对平均化面孔进行了研究。他运用“多次曝光摄影技术”在同一张板上同时投射了不同个体的照片,得到了一张由不同的照片组合而成的图片。该图片就是平均了多人的面孔特点后得到的一张全新的面孔图片。研究结果表明,这张全新的面孔图片的吸引力超过了任意一张原始面孔照片。Langlois和Roggman(1990)运用数字合成技术对面孔的平均化进行了研究。数字合成技术就是将面孔图片看作是由不同的颜色值和亮度值组成的,平均化面孔就是将这些颜色值与亮度值设置为这些数值的平均数后得到的面孔图片。该研究的结果表明,重新设置参数值后的面孔图片的吸引力高于没有修改参数值的原始图片的吸引力。随后,Grammerh和Thornhill(1994)通过运用计算机修改了各个图片的参数值,也得到了平均化的面孔,其研究结果与Langlois(1990)等的结果相同,即修改面孔照片的参数提高了面孔的吸引力。以上研究均证明了“平均化假设”。但是,平均化后的面孔真的就是具有高吸引力的面孔吗?很多学者也对平均化假设提出了质疑。Alley和Cunningham(1991)分析了高吸引力面孔图片的特征,发现这些高吸引力面孔并不是都具备了平均化的特征。DeBruine、Jones、Little、Boothroyd等(2006)也得到了与Alley和Cunningham(1991)一样的研究结果。所以,尽管经过平均化处理后的面孔图片的吸引力可能有所提高,但是高吸引力的面孔并不一定是具有平均化特征的面孔。(2)对称性对称性(symmetry)是指同一张脸的左半边脸与右半边脸的相似程度。人们普遍认为越对称的面孔吸引力越高。Rhode(1998)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将面孔图片修改为低对称图片、原始图片、高对称图片和完全对称图片,然后比较这些图片的吸引力,结果表明面孔图片的对称性影响了个体对面孔图片吸引力的感知,且随着面孔图片对称性的提高,面孔图片的吸引力也随之提高。Mealey(1999)通过对同卵双胞胎面孔的对称性的比较,得出同卵双胞胎中面孔对称性高的个体的面孔吸引力也更高。Little,Jones,DeBruine和Feinberg(2008)的研究也表明,对称性的特征对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均适用,即不管是男性面孔还是女性面孔,对称性越高,其吸引力越高。从已有研究来看,面孔的对称化技术有一种是将面孔沿着中心轴线进行左右对称,对称后可以得到两张不同的对称图片,即全部为左边脸和全部为右边脸。然后将得到的两张对称面孔进行平均化处理或将得到的对称面孔与原始面孔进行平均化处理。最后得到的照片被认为更接近平均化处理的照片,且比原始的面孔的吸引力更高。正如Alley和Cunningham(1991)的研究处理,在对面孔图片进行平均化处理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了面孔图片的对称性,所以其得到的照片被认为更有吸引力。但是,关于左右对称的面孔吸引力更高这一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Swaddle和3 Cuthill(1995)的研究表明,经过对称化处理后得到的面孔的吸引力不如具有某些不对称特征的面孔。所以,对称性只是影响了面孔的吸引力,它对面孔吸引力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3)性别二态性性别二态性(sexualdimorphicfeature)是指个体在经历青春期之后,在其面孔上表现出的两种性别之间的差异。目前,对性别二态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比较原始的面孔图片的吸引力挑选出有吸引力的面孔,然后将这些面孔与典型的男性化与女性化的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具有什么样典型的性别特征的个体吸引力更高;第二种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研究性别二态性,包括改变面孔的特征值和合成图片两种方式。马华维、俞琴燕和陈浩(2007)运用第一种方法对面别的性别二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浓眉、薄唇、棱角分明等特征的男性面孔的吸引力更高,拥有小脸、大眼、丰满的嘴唇等特征的女性面孔的吸引力更高。Rhodes(2006)的研究表明,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面孔的吸引力更高,其吸引力甚至超过了具有平均化特质的面孔。但在男性化和面孔吸引力之间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女性参与者更加喜欢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面孔(Rennels,Bronstad&Langlois,2008)。也有研究表明,女性参与者更加喜欢具有女性化特质的男性面孔(Little&Hancock,2002)。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男性参与者与女性参与者都更喜欢具有少量女性化特质的男性面孔,因为这样的男性被认为更加温柔、诚实和热心等(Perrett,Lee,Penton-Voak,Rowland,Yoshikawa,Burtetal,1998)。此外,个体的身体状态、肤质和性格等因素也对面孔的吸引力有所影响。当个体的身体状态欠佳时,其面孔的肤色和水润程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面孔的吸引力。不同的肤质也对吸引力有所影响,健康肤质的面孔看起来更加迷人和舒服。“笑一笑,十年少”就是性格因素对面孔吸引力的写照,开朗的性格能够增加个体的面孔吸引力。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还有很多,此处就不再进行详细的描述。1.1.3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纵观有关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其中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直接评价法、评价者眼动法和脑活动测量法。下面就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1)直接评价法对面孔吸引力进行直接评价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方式,它依赖于评价者自身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定义与标准。Partzer最先提出了面孔吸引力的直接评价法(邹玉梅,2005)。这种方法首先收集志愿者的面孔图片或从网络中下载符合要求的面孔图片,然后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即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将图片设置为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大小等),最后把这些图片随机呈现给评价者,让其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对面孔的吸引力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有李克特五级评分法、李克特七级评分法、排序法和Q分类法。虽然直接评价法能够将4 面孔的吸引力进行量化,但是由于评价者的标准的并不一致,所以其外部效度有所欠缺,也没有办法收集评价者评价面孔图片的过程中的认知活动。(2)评价者眼动法评价者眼动法是一种借助于心理学仪器——眼动仪对面孔吸引力进行评价的方法。眼动仪可以记录评价者在观看面孔图片时在该图片上停留的时间和眼动的轨迹,进而判断出评价者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结果。评价者眼动法的优点是,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主试对其没有干扰,评价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对面孔图片做出反应,比较自然,效度高,还可以得到评价者的面对面孔图片的认知活动数据。(3)脑活动测量法脑活动测量法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观察评价者对面孔图片做出反应时哪些脑区参与了该项活动的方法。大脑在面对不同吸引力程度的面孔时,反应是非常强烈的。大脑在面对高吸引力面孔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而在面对低吸引力面孔时则不会激活相应脑区。该面孔吸引力评价方法虽然能够将面孔的吸引力进行量化,且能够详细记录评价者在面对不同面孔吸引力的认知活动,但是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给评价者佩戴相应的仪器,会使评价者处于被观察中的心理暗示,影响其对面孔图片做出的反应。本研究中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采用的是第一种直接评价法。原因如下:首先,直接测量法在操作中更加方便快捷,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不同评价者对相同面孔图片做出的评价信息;其次,由于实验仪器和实验场地的限制,采用第一种测量方法能够有助于恩研究的实施;最后,虽然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存在差异,但是已经有研究证明,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存在一致性,也就是说个体的评价标准的差异对整体的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没有影响。所以,本研究采用直接评价法来选择有吸引力的面孔图片与没有吸引力的面孔图片。1.2工作责任心1.2.1工作责任心的概念责任心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影响着个体的日常生活态度和行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责任心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其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Young在1937年指出,责任心是个体能力的标志,同时也是个体愿意承担其自身的行为结果的标志。但Schlenker(1994)提出,责任心的服务对象是除了个体以外的其他人,是对他人负责的意思,这种负责包括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以及与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关的责任。我国学者王明辉(2003)认为责任心是个体个性的重要成分,是个体依据自身的认知状况和价值观,将一些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益的标准和行为内化为自身的标准和行为的品质。5 工作责任心是指个体在工作范围内所表现出的一般责任心,并且个体的一般责任心影响了工作责任心的表现,同时工作责任心受个体所从事的职业的影响,不同的职业所要求的工作责任心有所不同。卓琴(2006)通过编制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提出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应该包括计划性、自律性、合作性、承担责任、助他性和公德心。于频(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个体认识到其工作的职责对于其工作责任心至关重要,只有个体认识到了各自工作的职责,才能将这种责任内化为自己从事该工作的义务,并且主动承担起这些义务的后果。在本研究中,采用于频对工作责任心的定义。因为于频对工作责任心的定义强调个体对工作职责的了解,当个体了解这些职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义务之后,工作责任心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并且内化后的义务具有一定的动力性,能够促使个体为履行这些义务而努力向前。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也具有相同的动力性与稳定性,与于频的定义一致。1.2.2工作责任心的结构由于受不同工作类型的影响,关于工作心的结构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有关工作责任心研究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在职员工,所以关于工作责任心的结构维度的介绍也是依据对在职员工的研究结果来介绍的。关于工作责任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责任的认知,也就是说个体在表现自的工作责任心时,首先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了解在工作的过程中负什么样的责任,并承担工作结果附带的责任,还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第二,是责任感,也是就说个体要有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负责任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努力完成完工作;第三,是有对工作负责的具体行动,在个体具备了对责任的认知和责任感之后要有具体的行为表现,以促进自己按要求完成工作,并且能够督促其他成员遵守职业规范按时完成工作任务。1.2.3工作责任心的测量工具王明辉(2003)通过运用访谈技术、文献综述与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管理者的责任心,提出了管理者的责任心共有六个维度,分别是服务取向、管理技能、个人品德、有计划性、可依赖性和成就取向。并且针对不同维度编制了管理者责任心问卷。该问卷共有34个项目,包括1个校标项目和6个测谎项目。问卷采用五级计分的方式,“-2”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完全符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718之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7。黄文述(2006)运用与王明辉相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提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尽职守德、成就追求、勤勉努力和团结助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其中包括4个校标项目。问卷采用李克特六点计6 分的方式,“1”代表非常不重要,“6”代表非常重要。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80以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卓琴(2006)通过运用整体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了不同群体的800名左右的被试,探讨了不同行业的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并提出了企业员工工作责任心的六个不同的维度。该问卷共有23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四级计分的方式,“1”代表很不对,“4”代表很对。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61之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于频(2009)以重庆市的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员工的工作责任心的理论构建,并提出了工作责任心的六个维度,分别为敬业、效能感、主动性、担当、尽责和职业素质。该问卷共29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的方式,“1”代表很不符合,“5”代表很符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65以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孙鑫(2012)在于频编制的企业员工工作责任心问卷和宋彩红(2008)编制的中学教师责任心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出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共有五个维度,分别为敬业、主动性、效能感、尽职尽责和职业素质。该问卷共有29个项目,其中包括4个反向计分的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1”代表很不符合,“5”代表很符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65以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本研究所使用的描述工作责任心的句子来自孙鑫所编制的高中教师工作责任心的问卷。选用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与其他问卷相比,孙鑫的工作责任心的问卷的研究对象是高中教师,与本研究的所研究的大学教师虽然不一致,但其作为教师有其相同的地方。第二,从孙鑫的问卷内容来看,其项目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行为,比较符合本研究的要求。1.3内隐模仿1.3.1内隐模仿的概念模仿作为个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Nawroj,Toneva,Admoni和Scassellati(2017)在其研究中提出在行为模仿、外表相似性和注视方向三个因素中,行为模仿对个体融入社会群体中的影响最大。Hess,Philippot和Blairy(1999)将模仿定义为个体趋向于表现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面部表情、语言和行为。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对模仿的定义,模仿(mimicry)是指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的影响表现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的现象。根据意识的参与情况,可将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有意模仿是指个体在意识参与的条件下,对他人的语言、衣着或者行为等的仿造。无意模仿即内隐模仿行为(ImplicitBehavioralMimicry)是指人们无意识的地模仿他人肢体语言或行为的一种非言语行为(Chartrand&Bargh,1999)。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内隐模仿行为,所以有关有意模仿的内容就不再赘述。7 在日常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条件下说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话,也可能是表现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面部表情或行为。这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交流策略。无意识模仿有很多形式,比如说表情模仿、语言模仿、审美模仿、行为模仿等。Grafton(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具身认知理论是指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紧密相关。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内隐模仿行为是一些重要社会认知功能的基础,如有意模仿、动作理解、同理心、心理理论、决策以及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比如Lakin和Chartrand(2003)在其研究中指出个体在第一次没有达到目标后,在第二次尝试时会表现出对首次成功的个体更多的内隐模仿行为。在临床应用中,也会出现对别人模仿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即模仿过多症和孤独症。1.3.2内隐模仿的生理基础内隐模仿行为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对其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单从内隐模仿发生的行为本身来看,其发生的过程是:在个体间互动时,一方表现出某种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或做出某种行为,另一方注意到了并且在其做出反应时无意识地复制了相同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或行为。这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很简单,并且常被人们使用。但是内隐模仿行为从认知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神奇的过程。当个体注意到他人的某些表情或行为时,会激活自己相应的脑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表情或行为。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当你看到别人打哈欠时,你也会跟着打哈欠,即使你并没有任何困意。此时就是他人的打哈欠的动作激活了自身打哈欠的运动表征,又由自身的运动中枢发出相应的指令。在这期间,有两组对应关系,一组是他人的运动与自身的运动中枢的对应关系,另一组是自身接受到的信号与表现出的运动行为的对应关系。但是我们接受到的感官信号与运动系统发出的信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就好比我们在学习跳舞时,我们看到的教练动作和我们做出的模仿动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在内隐模仿行为的过程中,两组对应关系是如何统一的呢?个体的感官系统和运动系统又是怎么统一的呢?这是认知心理学家致力于解决的有关内隐模仿行为的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有关对应的问题直到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才得到了解决。镜像神经元最初是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发现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与运动有关的神经元。Rizzolatti和Craighero(2004)发现,猴子在作出某一动作时其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且当猴子在观看其他猴子作出相同的动作时其镜像神经元也同样被激活了。这也就是说,大脑将感知到动作刺激与执行该动作刺激的指令放在了一个神经元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猴子通过感官得到的刺激能够转化为与刺激相同的动作。Rizzolatti和Craighero(2004)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还发现了在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其分布在大脑的额下回和顶下小叶这两个同源区域内,这两个区域被称作“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人类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存在解释了人类模仿行为的发生机制。之后,学者开始研究镜像神经元与内隐模仿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猕猴与8 人类在模仿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是因为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与猕猴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在性质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表现出的内隐模仿行为与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关(Lugli,Obertis,&Borghi,2016;Madzia,2013;Catmur,Walsh&Heyes,2009;Catmur,Gillmeister,Bird,Liepelt,Brass&Heyes,2008)。还有研究发现当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出现问题或受到抑制时,人类的内隐模仿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人类的内隐模仿行为是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的。1.3.3内隐模仿的研究方法Chartrand和Bargh(1999)首先提出了“变色龙效应”,并对人类的内隐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实验助手和参与者在同一个场地,由实验助手先对照片进行描述。在实验助手描述的过程中会不定时地做出指定的动作(抖腿或者摸脸),实验助手描述完之后由参与者描述图片。研究结果发现,参与者在描述照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抖腿或摸脸的动作,并且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出了此动作。这就证明了在实验助手与参与者交流过程中的无意识模仿行为的存在。Chartrand和vanBaaren(2009)又运用变色龙图片研究了内隐模仿行为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体间的内隐模仿行为能够促进其之间的社会互动,并能提高个体间的印象水平。Jia,Lee和Tong(2015)的研究也表明,内隐模仿行为作为人际互动中微妙但重要的第一步,能够促进个体间的谁关系。从以往有关内隐模仿行为的研究来看,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运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对过程进行录像的方式外,还有通过观看影片之后,与影片中的个体或实验助手进行互动来研究内隐模仿行为(vanBaaren,Fockenberg,Holland,Janssen&vanKnippenberg,2006;Yabar,Johnston,Miles&Peace,2006)。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个体间没有进行实际的人际互动时,也会发生内隐模仿行为。VanLeeuwen,Veling,VanBaaren和Dijksterhuis(2009)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内隐模仿行为的范式,即着色范式。该范式的主要内容是:给参与者呈现由不同吸引力程度的个体着色的样本图片,在参与者与着色个体不发生实际互动的前提下让参与者对空白的样本图片进行着色。之后将参与者所着色的图片与呈现的样本图片进行对比,考察图片之间的着色重合数。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倾向于模仿有吸引力的个体所着色的样本图片。温义媛,龚茜,孙君洁,李东斌(2015)和房林(2011)均采用着色范式对内隐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与VanLeeuwen等(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欲采用着色范式对内隐模仿行为进行研究。原因如下:第一,着色范式与其他范式相比,操作更加简便,能够同时收集不同的参与者的数据;第二,着色范式所收集到的数据更加直观且易于分析统计;第三,受实验条件和经费的影响,着色范式所需的条件更易达到。9 2.问题提出从以上的研究回顾出发,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与内隐模仿行为的研究概况如下:有关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类研究包括从面孔本身的构成出发的基础研究和从面部表情、具体状态等出发的应用研究;其次,关于面孔吸引力对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最后,有关面孔吸引力对信任、道德判断、决策行为等的影响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及面孔吸引力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关于面孔吸引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涉及的还很少。但是,面孔作为个体对陌生人感知的首要因素,影响着个体对陌生的第一印象和之后对其的态度与行为。比如,李振莹、郝垒垒和王大伟(2016)通过自编问卷的方法研究了个体在面对不同面孔吸引力的个体时助人行为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与低面孔吸引力的受助者相比,个体更愿意帮助高面孔吸引力的受助者。温义媛等(2015)通过运用变色龙图片和再认范式,研究了在大学生与高校女教师没有发生实际的人际交往的条件下,不同面孔吸引力程度的高校女教师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面孔吸引条件下,大学生对女教师的内隐模仿程度更高,且再认率也更高;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面对高吸引力面孔时,其内隐模仿行为有所不同,且男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更多;高校女教师的年龄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由此可知,教师的面孔影响了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内隐模仿行为作为一种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内隐模仿行为的生理基础的研究,包括内隐模仿行为的脑机制及其自动化的过程;其次,有关特殊儿童的内隐模仿行为的研究,其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自闭症儿童的内隐模仿行为;最后,有关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一类的研究目前涉及的还很少,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VanLeeuwen等(2009)通过运用“变色龙图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内隐模仿行为的范式——着色范式,探讨了面孔吸引力对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温义媛等(2015)年在VanLeeuwen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着色范式,其将呈现图片的过程用E-prime编制相应的程序来实现,探讨了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受高校女教师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情况。本研究实验一是在温义媛等的研究的基础上,考察高校教师不同的面孔吸引力程度和不同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罗香群(2007)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责任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大学生责任心发展的影响排在自我认知、家庭因素和个人经历之后。由此可见,除了家庭因素和个体自身的因素之外,教师对大学生的责任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Jeanette和Jesse(2016)研究了吸引力与学生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更有可能选择一个有吸引力和平易近人的教师来讲授课程;但是在考虑了教学效果等因素后,吸引力的作用就发生了变化,学生更有可能选择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来授课。10 陈武英,刘连启(2013)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模仿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该研究中其将示范者因素作为影响个体模仿行为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论述。Todorov,Olivola,Dotsch和Mende-Siedlecki(2015)的研究表明,个体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识别与面孔有关的社会信息,且与面孔有关的社会信息在个体对陌生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Zhang,Kong,Zhong和Kou(2014)探讨了人格对面孔吸引力评级的影响。在其研究中,首先收集在没有人格信息的条件下,个体对高面孔吸引力组、一般面孔吸引力组和低面孔吸引力组的面孔图像的评级情况,两周后,人格词汇与面孔图像随机组合呈现,要求个体再次对面孔图像进行评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次评级在不同程度面孔吸引力组内得分没有差异;第二次评级在不同程度的面孔吸引力组内得分差异显著,且积极人格词汇组的吸引力得分最高,消极人格词汇组的吸引力得分最低。这就说明人格信息影响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感知。而工作责任心作为高校教师众多人格因素中的一个,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所以在本研究的实验二中加入了工作责任心这一人格因素,欲探讨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3.研究目标及意义本研究从网络上美女教师与帅哥教师的事例出发,通过运用着色范式,探讨了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及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从理论上解释了由美女教师与帅哥教师的引起的课堂现象,丰富了有关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实践角度来讲,该研究为促进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策略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相应策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理论上来说,众多的研究都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对面孔吸引力高的个体做出评价和行为反应时,都倾向于将其归于好的一类并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本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面孔吸引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对面孔吸引力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并且拓展了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美即是好”这一刻板印象的质疑研究。从工作责任心来说,本研究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高校教师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影响,丰富了有关工作责任心的理论研究。从内隐模仿行为来看,本研究探讨了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对其的影响,说明面孔吸引力这一因素在生活中影响了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从实践上来说,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或日常教学活动中看到在美女教师与帅哥教师的课堂上座无虚席的现象。但是当这些高颜值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生和工作不负责的态度与行为时,这种座无虚席的现象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中已经提到了在大学中存在学生对教师的模仿行为。那么学生发现这名教师不是一个对工作负责人的教师时,这种内隐模仿行为是否会减少呢?本研究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的。该研究11 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第二部分实证研究1实验一: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1.1实验目的通过运用着色范式考察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面孔性别和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产生的影响,1.2实验假设假设一: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面孔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二: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参与者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三:在大学生作出内隐模仿行为,被试性别和面孔吸引力交互作用显著,两因素分别在另一因素的各个水平上差异显著。假设四:在大学生作出内隐模仿行为时,面孔吸引力和图片性别不存在交互作用,但面孔吸引力主效应显著。1.3实验方法1.3.1对象选取某高校9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4名,女生50名;理科生34名,文科生34名,艺术生和体育生共26名。所有参与者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问题,右利手,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剔除没有按涂色要求作答的问卷6份,回收有效着色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实验结束后每位参与者均收到了一份小礼品作为答谢。1.3.2实验设计采用2(面孔吸引力:高/低,组内因素)×2(照片性别:男/女,组内因素)×2(被试性别:男/女,组间因素)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参与者所着色图片与样本图片的重合得分。12 1.3.3实验材料(1)面孔图片本研究所选面孔图片来自互联网上某些高校教师信息数据库,所选照片均为正面1寸电子照片,共120张,男女各半。温义媛,龚茜,孙君洁,李东斌(2015)的研究表明,被试的内隐模仿行为在面孔的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本研究不考虑面孔的年龄因素,所选面孔的年龄均在26-40岁之间。因研究需要,面孔图片的筛选标准为未佩戴眼镜、未露齿、脸部没有明显的印记、未佩戴耳饰和项链。通过以上标准选出男女各30张照片,运用Photoshop和美图秀秀软件对照片进行统一的图像处理,面孔图片均采用白底彩色面孔,图片尺寸为200×280像素。采用事先评定的方式,让60名其他高校大学生(男26名,女34名,均不认识照片本人)采用七级计分的方式(1代表非常有吸引力,7代表非常没有吸引力)对60张照片吸引力进行评价,选出实验所用高吸引面孔照片和低吸引力面孔图片各4张(其中男女各半)。其中,男性组的2张高吸引力面孔图片的评价结果为(M=2.74,SD=1.617;M=2.95,SD=1.605)t=-1.007,p>0.05;男性组的2张低吸引力面孔图片的评价结果为(M=4.62,SD=1.631;M=4.67,SD=1.867)t=-0.309,p>0.05;男性组高吸引力面孔图片和低吸引力面孔图片评价结果差异显著(t=-7.648,p<0.001);女性组的2张高吸引力面孔图片的评价结果为(M=2.66,SD=1.540;M=2.62,SD=1.461)t=0.214,p>0.05;女性组的2张低吸引力面孔图片的评价结果为(M=4.95,SD=1.731;M=4.84,SD=1.725)t=0.579,p>0.05;女性组高吸引力面孔图片和低吸引力面孔图片评价结果差异显著(t=-10.328,p<0.001);高吸引力面孔图片的男性组与女性组差异不显著(t=1.453,p>0.05);低吸引力面孔图片的男性组与女性组差异不显著(t=-1.862,p>0.05)。(2)着色样本图片——变色龙图片选用VanLeeuwen等(2009)研究中的变色龙图片,选用的原因在于该图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以消除被试经验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着色样本图片共有13部分,运用Photoshop软件对每个部分随机涂上红、蓝、绿三种颜色中的一种,最后获得8幅不同着色的样本图片,如图1-1所示。着色样本图片采用白底彩色,图片尺寸为228×220像素。图1-1着色样本图片(3)配对图片运用Photoshop软件将8张面孔图片和8幅变色龙图片进行配对合成,合成后的配对13 图片采用白底彩色,像素为454×280,并平衡面孔图片和变色龙图的位置(左右平衡),如图1-2所示。图1-2研究一配对图片(4)答题纸答题纸上呈现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基本人口学信息。(2)指导语:请根据您的主观想法对下面的空白图片的每一个部分进行着色。要求:①红色、蓝色和绿色每种颜色至少使用一次;②每一部分都必须涂上颜色。(3)未着色的变色龙图片。(4)与着色任务相关的三个问题:①你喜欢绘画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画画吗?③电脑屏幕上呈现过的教师中,有你认识或见过的吗?1.3.4实验工具和环境本实验的实验程序均通过E-prime1.0软件进行编写,呈现面孔图片的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整个实验过程都在汇文楼一楼教室进行。1.3.5实验程序第一步: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指导语:“同学,你好!这是一个关于颜色的研究,关注人们对颜色的偏好。稍后电脑屏幕上将依次呈现分别由八位教师涂色的动物图片,这个动物的身体分为很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涂上了红、蓝、绿三种颜色中的一种。在每张动物样本旁边就是该作品的作者。在呈现样本和作者之时,无需做任何操作,仔细观察即可。八张图片呈现结束之后会呈现一个算数题界面,输入对应数字即可。如果您已经理解上述要求,请按‘Y’键继续。”14 第一步的实验流程图如图3所示。+配对图片1500ms+配对图片27s500ms500ms7s500图1-3第一步流程图8张配对图片随机呈现接束之后,会出现一个算数界面,这是为了消退近因效应。算数作答完毕,按键进入着色作答阶段。第二步:电脑屏幕显示作答阶段指导语:“请您拿起书桌上的问卷,根据要求填写个人的基本信息并给图片进行着色,谢谢!”此时主试告诉参与者答题纸和水彩笔所放位置,被试进行作答阶段。1.3.6数据处理通过观察参与者对答题纸上空白变色龙图片涂色的情况,可以对参与者的模仿程度进行量化,即将参与者所涂变色龙图片与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变色龙图片进行对比,如果相同部位涂了相同的颜色则计一分,反之则不计分。变色龙图片共13个部分需要被涂上颜色,所以最后得分最低分为0,最高分为13。分数越高,模仿的程度越大。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SPSS21.0中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检验等。1.4结果1.4.1着色重合得分的的描述统计大学生着色重合数据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由表可知,男大学生在男性高吸引力面孔上着色重合得分最高,在女性低吸引力面孔上着色重合得分最低;女大学生在女性高吸引力面孔上的着色重合得分最高,在女性低吸引力面孔上的着色重合得分最低。表1-1着色重合得分的描述统计(M±SD)面孔性别参与者性别男女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男4.81±1.0973.96±1.0724.76±0.9523.78±1.056女5.02±1.3583.86±1.1045.11±1.1013.38±1.197大学生着色重合数据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由表可知,男大学生在男性高吸15 引力面孔上着色重合得分最高,在女性低吸引力面孔上着色重合得分最低;女大学生在女性高吸引力面孔上的着色重合得分最高,在女性低吸引力面孔上的着色重合得分最低。1.4.2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的方差分析以参与者的专业为协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2(被试性别:男、女)×2(面孔性别:男、女)×2(面孔吸引力: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参与者性别、面孔性别、面孔吸引力的主效应及两两交互作用和三者交互作用上的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的方差分析2SSdfMSFη被试间变量参与者性别0.01910.0190.0850.001误差18.797850.221被试内变量面孔性别0.01910.0190.0130.000面孔吸引力32.427132.42714.367***0.145参与者性别*面孔性别0.12010.1200.0860.001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6.58916.5892.9190.033面孔吸引力*面孔性别8.02918.0296.591*0.072面孔吸引力*面孔性别*参与者性别1.27311.2731.0450.012误差103.542851.218****注:p<0.001;p<0.05由表1-2可知,参与者性别、面孔性别与面孔吸引力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参与者性别与面孔性别、参与者性别与面孔吸引力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参与者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即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的着色重合得分没有影响;面孔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面孔的性别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没有显著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主效应显著,即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影响了大学生的着色重合得分。1.4.3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性别和面孔吸引力上的简单效应分析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性别上的得分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条件下,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均值差值上差异不显著。所得简单效应结果如表1-3所示,得分趋势如图1-4所示。表1-3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性别上的差异分析IJI-JSEp高面孔吸引力男性面孔女性面孔0.0190.1740.91416 低面孔吸引力男性面孔女性面孔0.3290.1720.0606男性面孔5女性面孔432着色重合得分10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面孔吸引力图1-4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性别上的趋势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上的得分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条件下,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均值差值上差异显著。所得简单效应结果如表1-4所示,得分趋势如图1-5所示。表1-4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上的差异分析IJI-JSEp男性面孔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1.3530.1920.000女性面孔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1.0050.2070.00065高面孔吸引力4低面孔吸引力32着色重合得分10男性面孔女性面孔面孔性别图1-5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上的趋势17 1.5讨论1.5.1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面孔性别上的差异分析本实验将大学生所学专业作为协变量,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专业可能会对模仿行为产生影响。在理科、文科和艺体中,艺体的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可能需要表现出更多的模仿行为,文科生次之,理科生最少。这是由其专业特点决定的。所以本实验在数据统计分析时,将专业作为协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由面孔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可知,不同性别的面孔图片对大学生的着色重合得分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大学教师的性别因素不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这验证了本实验的假设一。但这一结果与陈武英和刘连启(2013)在其研究提出的示范者的性别影响他人的模仿的结论不符。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研究的参与者年龄不同,本研究的参与者为身体和心智都已经发育的相对成熟的大学生,而陈武英等的研究是针对儿童提出的;其次,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陈武英等的研究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最后,参与者来自的地域不同,本研究的参与者选自沈阳某高校在校大学生,陈武英所参与的文献均来自西方国家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与陈武英的研究结果不同,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其不同的具体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1.5.2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参与者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由参与者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可知,大学生的着色重合得分在参与者性别上没有差异,即参与者的性别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没有影响.这验证了本实验的假设二。这与赵培培(2013)对“变色龙效应”的本土化的研究的结果一致。在她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是参与者与实验助手一起面对面描述图片,并对此过程进行录像的方式。这描述图片的过程中,一名实验助手会做出托腮的动作,另一位实验助手则不做出该动作。事后由不知情的研究生对录像中的参与者的托腮动作进行评定。虽然其测量内隐模仿行为的方法和本研究不同,但其研究结果与本实验一致,都得出了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参与者性别上没有差异的结论。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内隐模仿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所以男女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在运用这一交往策略。1.5.3参与者性别、面孔性别、面孔吸引力的交互作用分析由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参与者性别与面孔吸引力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与实验的研究假设三不符,与温义媛等(2015)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温义媛等的研究提出与女性大学生相比,男性大学生对高面孔吸引力面孔图片的内隐模仿行为更高。本研究的研究假设是根据温义媛等的研究结果提出的,所以与两18 者都不相符是可以理解的。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研究所使用的材料类别不同,温义媛的研究中只呈现了高校女教师的图片,本研究中呈现了高校女教师和高校男教师的面孔图片;第二,研究所呈现的图片内容不同,温义媛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面孔图片去除了头发、耳朵、脖子等部分,只保留了眼睛、鼻子、嘴巴和面颊等部分,本实验中所使用的图片为标准的证件照,保留了照片中的全部因素,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形象。由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与面孔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的差异分析结果可知,面孔性别与面孔吸引力交互作用显著,且面孔吸引力的主效应显著,这一结果部分验证了本实验的第四个研究假设。由研究结果可知,不管是面对高校男教师还是高校女教师,大学生均对高面孔吸引力表现出了更多的内隐模仿行为;不管是高面孔吸引力还是低面孔吸引力,大学生对高校男教师和高校女教师的内隐模仿行为均没有表现出差异。即大学生会更喜欢模仿有吸引力的教师的行为,并且这种喜欢并没有受教师性别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对面孔吸引力程度高的个体评价更高,这种评价不仅表现在面孔吸引力上,也涉及到了个体的品格等积极的方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吸引力晕轮效应”(BradVerhulst,MiltonLodge,&HowardLavine,2010)。也就是说,当教师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那么她的其他方面包括人品、教学方法等也被认为是好的,大学生就更乐意接受她所传授的知识,并且模仿她的某些行为。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个体更喜欢那些模仿其行为或其他方面的个体(Chartrand&Bargh,1999;Stel,etal.,2009)。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在看到有吸引力的教师所涂的变色龙图片后会表现出模仿行为。1.6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不受大学生性别和高校教师性别因素的影响;第二,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受到了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的影响,且对高面孔吸引力的高校教师的模仿程度更高。2实验二: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2.1实验目的由实验一可知,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不受高校教师的性别和大学生性别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二中主要考察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19 2.2实验假设假设一: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在不同的工作责任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假设二:在大学生作出内隐模仿行为时,工作责任心和面孔吸引力交互作用显著,两因素分别在另一因素的各个水平上差异显著。2.3实验方法2.3.1对象选取某高校9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2名,女生57名;理科生38名,文科生30名,艺术生和体育生共31名。所有参与者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问题,右利手,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剔除没有按涂色要求作答的问卷3份,回收有效着色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实验结束后每位参与者均收到了一份小礼品作为答谢。2.3.2实验设计采用2(面孔吸引力:高/低,组内因素)×2(工作责任心:积极/消极,组内因素)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参与者所着色图片与样本图片的重合得分。2.3.3实验材料实验二中的面孔图片、变色龙图片和答题纸沿用实验一中相应的材料。(1)描述工作责任心的句子本实验所选描述工作责任心的句子来自于孙鑫(2012)修订的高中教师工作责任心问卷。该问卷中包含的21个题目,由于实验的需要,对这21句话进行了部分修订,并将所有句子改为反面描述,共计42句话。采用事先评定的方式,让69名高校大学生(男32名,女37名)采用七级计分的方式(1代表非常有责任心,7代表非常没有责任心)对42句话进行评价,选出实验所使用的最能体现教师有工作责任心的四句话与最能体现教师没有工作责任心的四句话作为实验材料。经统计分析后,最能体现教师有工作责任心的四句话为:①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以教师职业为荣(M=1.49,SD=0.816);②遇到比较困难的工作情境也不想放弃(M=1.59,SD=0.792);③对分内的工作尽职尽责(M=1.61,SD=0.752);④认为具备责任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M=1.62,SD=0.893),且这四句话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最能体现教师没有工作责任心的四句话为:①不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不以教师职业为荣(M=5.06,SD=2.182);②未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时,也不会感到内疚(M=5.03,SD=1.963);③对分内的工作玩忽职守(M=5.00,SD=2.249);④不反思教学情况,也不认真改进(M=5.07,SD=2.165),且20 这四句话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2)配对图片运用Photoshop软件对8张面孔图片、8幅变色龙图片和8句描述工作责任心的句子进行配对合成,采用白底彩色,像素为454×280,并平衡面孔图片和变色龙图的位置(左右平衡),如图2-1所示。图2-1实验二配对图片2.3.4实验工具和环境本实验的实验程序均通过E-prime1.0软件进行编写,呈现面孔图片的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整个实验过程都在汇文楼一楼教室进行。2.3.5实验程序第一步: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指导语:“同学,您好!这是一个关于颜色的研究,关注人们对颜色的偏好。稍后电脑屏幕上将依次呈现分别由八位教师涂色的动物图片,这个动物的身体分为很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涂上了红、蓝、绿三种颜色中的一种,在每张动物样本旁边就是该样品的作者,作者照片的下面是对该教师平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在呈现样本和作者之时,无需做任何操作,仔细观察即可。八张图片呈现结束之后会呈现一个算数题界面,输入对应数字即可。如果您已经理解上述要求,请按‘Y’键继续。”第一步的实验流程图如图2-2所示。图2-2第一步流程图8张配对图片随机呈现之后,会呈现一个算数界面,以消退近因效应。算数作答完毕,按键进入着色作答阶段。第二步:与实验一相同。21 2.3.6数据处理变色龙图片的处理方式与实验一相同。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SPSS21.0中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检验等。2.4结果2.4.1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的描述统计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上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1所示。由表可知,大学生在高面孔吸引力且有工作责任心面孔上着色重合得分最高,在低面孔吸引力且无工作责任心面孔上着色重合得分最低。表2-1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的描述统计(M±SD)有工作责任心无工作责任心MSDMSD高面孔吸引力5.621.1833.710.998低面孔吸引力4.641.1023.461.0292.4.2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上的方差分析以参与者的专业为协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2(面孔吸引力:高、低)×2(工作责任心:有、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上的主效应及在两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表2-2所示。表2-2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上的方差分析2SSdfMSFη面孔吸引力35.243135.24333.794***0.269工作责任心222.1941222.194106.611***0.537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12.248112.2489.868**0.097误差114.19092114.190*****注::p<0.001;:p<0.01由表2-2可知,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的交互作用显著;面孔吸引力的主效应显著,即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对大学生的着色重合得分有显著影响;工作责任心的主效应显著,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有显著的影响。22 2.4.3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上的简单效应分析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上的得分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有工作责任心条件下,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均值差值上差异显著;在无工作责任心条件下,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均值差值上差异不显著。所得简单效应结果如表1-4所示,得分趋势如图1-5所示。表1-4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上的差异分析IJI-JSEp有工作责任心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0.9780.1690.000无工作责任心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0.2530.1440.08265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432着色重合得分10有工作责任心无工作责任心面孔吸引力图1-5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面孔吸引力上的得分趋势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上的得分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高面孔吸引力和低面孔吸引力条件下,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有工作责任心和无工作责任心均值差值上差异显著。所得简单效应结果如表1-4所示,得分趋势如图1-5所示。表1-4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上的差异分析IJI-JSEp高面孔吸引力有工作责任心无工作责任心1.9090.1880.000低面孔吸引力有工作责任心无工作责任心1.1830.1900.00065有工作责任心无工作责任心432着色重合得分10高面孔吸引力低面孔吸引力面孔吸引力232 图1-5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上的得分趋势2.5讨论2.5.1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上的差异分析由工作责任心主效应显著可知,不同类型的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的着色重合得分有影响,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这验证了本实验的第一个假设。但这一结果与陈武英和刘连启(2013)在其研究提出的示范者的因素影响他人的模仿的结论基本一致。工作责任心作为教师人格因素中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自己分内的教学工作玩忽职守、不反思教学情况等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越来越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出现此结果,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本研究中的参与者为在校大学生,其认知发展已经趋于稳定,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也有了自己的标准,不再仅仅关注个体的外在吸引力,也会涉及个体的内在人格与品质;第二,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的有无间接地体现在其教学活动中,在大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感知到;第三,对于没有工作责任心的高校教师,大学生不仅会表现出对教师本人的不喜欢,同时也会对其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进而减少对其的模仿行为。2.5.2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在工作责任心和面孔吸引力上的差异分析由参与者性别、面孔吸引力、面孔性别的与工作责任心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和工作责任心与面孔吸引力的多重比较结果可知,工作责任心和面孔吸引力交互作用显著,且除了在高校教师为无工作责任心时,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工作责任心与面孔吸引力的多重比较结果均显著,此结果基本验证了本实验的实验假设三。也就是说,当高校教师被认为有工作责任心时,即使其没有很高的颜值,大学生也倾向于模仿其的某些行为;当高校教师被认为没有工作责任心时,即使其拥有高颜值,大学生也倾向于减少对其的内隐模仿行为。这说明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大学生在接受“美即是好”的信号时,也会考虑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学生作为接受信号和知识的个体,在接受这些信息之前并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期习得的经验与知识使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其在接受新的信息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出传授者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与传授时的态度与行为的合理性。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做出判断时,首先考虑的是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其次是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2.6结论通过着色范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受24 高校教师工作责任心的影响,且对具有工作责任心的高校教师的模仿程度更高;第二,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同时受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和工作责任心的影响,且当高校教师对工作没有责任心时,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不受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第三部分总讨论1无关变量的控制首先,为了保障实验的有效性,在实验结束之后,实验主试会询问参与者:“你觉得这个实验研究的是什么呢?”,结果表明,没有参与者说出实验的真正目的是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均报告为是一项关于颜色偏好的研究。其次,考虑到参与者对绘画的喜欢程度与平时绘画的频率可能会影响参与者的涂色行为,进而对内隐模仿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在着色阶段的答题纸上增加了两个相关问题,分别为“你喜欢绘画吗?”和“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绘画吗?”。两道题目均采用七级计分,1为非常不喜欢,7为非常喜欢。在实验一中,对各种类型面孔图片的着色重合得分分别与绘画喜欢程度得分和绘画频率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着色重合得分与绘画喜欢程度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到0.161之间,且相关系数均不显著;着色重合得分与绘画频率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17到0.090之间,且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在实验一中,参与者对绘画的喜欢程度与绘画频率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没有影响,即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的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在实验二中,进行与实验一相同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着色重合得分与绘画喜欢程度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05到0.167之间,且相关系数均不显著;着色重合得分与绘画频率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49到0.153之间,且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在实验二中,参与者对绘画的喜欢程度与绘画频率对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没有影响,即大学生着色重合得分的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最后,为了排除参与者与实验中呈现的高校教师的熟悉程度影响实验结果,在答题纸上增加了第三道题目:“电脑屏幕上呈现过的教师中,有你认识或见过的吗?”。结果显示,实验一与实验二的参与者均未见过或认识实验中所呈现面孔图片上的教师。25 2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由本研究的实验一与实验二均可得出,高校教师越有吸引力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越多的结论。在本研究中,选用的是大学生和陌生高校教师进行的研究,且大学生与高校教师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大学生接受到的教师信息只有教师的面孔,所以大学生只对教师的面孔进行了加工。面孔作为我们与陌生人交流过程中首先接受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Verhulst,Lodge和Lavine(2010)的研究也表明吸引力是预测选举结果的一个预测因素。这说明在高颜值的光环效应下,个体倾向于对陌生人的其他方面(包括人格、气质、行为等)进行积极的评价。杨晓犇(2016)提出面孔吸引力影响个体的被信任感,吸引力越高越容易被信任,互动时越容易被接受。以上的研究均说明高颜值在互动中能促进个体做出接近的行为,在本研究中内隐模仿行为就是该接近的行为。当个体做出与榜样者一样的行为时,就会沉浸在榜样者的光环效应中,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3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由本研究的实验二可知,大学生对高颜值且有工作责任心的高校教师的内隐模仿行为更多。有研究表明,当面孔吸引力与人格信息配对呈现时,高、中、低吸引力面孔的吸引力得分均表现为:积极人格信息组>无人格信息组>消极人格信息组(Zhang,Kong,Zhong,&Kou,2014)。王雨晴、姚鹏飞和周国梅(2015)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倾向于认为对具有积极人格标签的个体更有吸引力,这与本研究的实验二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在本研究中,有工作责任心这一积极人格品质提高了被试的面孔吸引力,进而增加了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但在本研究中,低面孔吸引力且有工作责任心面孔的着色得分高于高面孔吸引力且无工作责任心面孔得分。Verhulst等(2010)在其研究中控制了胜任力这一变量时,面孔吸引力不能好很地预测选举的结果。两研究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张林、李玥、刘燊、谭群、徐强和杨亚平(2016)在其研究中阐述了个体对陌生面孔的印象加工过程——面孔加工双通路模型,即个体在面对一个陌生面孔时,首先对面孔的各个结构进行编码,然后进入非特定身份信息加工阶段和特定身份信息加工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独立且平行的两个阶段。非特定身份信息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面部表情、注视点等,这些信息都可从面孔图片中获得。特定身份信息包括个体的姓名、爱好、人格等,这些信息都需要提供与个体相关的个人信息方可以得到,也可通过激活具有相似特征的熟悉面孔及与熟悉面孔相关的知觉经验与评价得到。对陌生面孔的印象加工主要依赖这两种线索:一是基于面孔的社会分类特征;二为基于熟悉面孔的相似性特征。本研究实验二中所提供的描述工作责任心的句子就是用来给参与者提供陌生面孔的特定身份信息。用有工作责任心的句子与无工作责任心26 的句子激活参与者在先前经验中对具有相似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高校教师的社会评价,然后通过对这些教师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影响实验二中对陌生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的评价,从而影响大学生对其的内隐模仿行为。通过本研究的实验一与实验二,可以看出,在只有面孔吸引力一个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孔吸引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当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大学生不仅会考虑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还会考虑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工作责任心。这就表明在没有其他个体的信息存在的条件下,大学生倾向于根据直接感知到的面孔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在面孔信息和与个体有关的人格信息存在的条件下,大学生会综合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并且人格信息的比重要高于面孔信息的比重。4不足与展望虽然本研究在实施之前实验程序与方案经过了严格的修改与完善,但还是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样本代表性。由于研究时间、空间和实验器材的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一所师范高校的大约1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其代表性有所欠缺。后续研究中,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研究,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使研究结果更全面和可信。第二,实验主试误差。由于参与者的时间和实验场地的限制,本研究共有4位主试。虽然在实验前对主试进行了培训,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实验主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后续研究中,可以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实验,排除实验主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三,虽然本研究通过前期的文献总结、问卷分析、行为实验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进行了探讨,但是探讨仅限于其相关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其生理基础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仪器具体分析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影响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发生机制。第四,面孔吸引力的水平设置。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面孔吸引力这个变量上只设置了两个水平,即高面孔吸引力与低面孔吸引力,这样设置的缺点就是无法探讨与一般面孔吸引力相比,高面孔吸引力和低面孔吸引力对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方向。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将面孔吸引力这一自变量设置为三个水平进行探索。5建议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结合高校教师的具体工作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提出如下建议:5.1高校教师应重视自身形象的管理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越高,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越多。27 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还要兼顾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由于忙于事业和家庭,而忽略了对自身形象的管理。但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对自身形象进行必要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校方应该呼吁高校教师在不影响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时,花一些时间来管理自己的形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教师从镜中看到美丽(或帅气)的自己时,也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学生看到美丽(或帅气)的教师时,也会更喜欢聆听该教师的教诲。5.2高校教师应提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在高校教师有工作责任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较多。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和对自己方负责。从描述教师工作责任的句子的评价结果来看,大学生对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评价不仅仅考虑教师的职业素质,还会考虑教师的主动性、敬业和尽职尽责。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从这些方面入手,善于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正。5.3大学生应对面孔吸引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孔作为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我们应该对其持正确的态度。“人不可貌相”也正是这个意思。大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还不彻底,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在辅导员和教师的日常教育中,应贯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当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行为、态度与观念时,应及时纠正。要让大学生树立即使我不漂亮,但我有能力的正确观念。并且辅导员与教师应鼓励大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多参加社团或学生会的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适当通过化妆、跳舞、听音乐会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但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与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发生。28 第四部分总结论本研究通过运用着色范式,探讨了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及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工作责任心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大学生的性别,高校教师的性别对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没有影响第二,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且在面孔吸引力程度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更多。第三,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且在有工作责任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更多。第四,高校教师的面孔吸引力与工作责任心同时影响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且在高校教师无工作责任心时,大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不受高校教师面孔吸引力的影响。29 参考文献陈武英,刘连启.(2013).模仿:心理学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1(10),1833-1843.房林.(2011).吸引力对人模仿行为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黄文述.(2006).企业员工责任心结构维度及其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李振莹,郝垒垒,王大伟.(2016).个体嫉妒水平、受助者外表吸引力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心理究,9(3),60-67.刘国华,张积家.(1997).论责任心及其培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6-70.罗香群.(2007)大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马华维,俞琴燕,陈浩.(2007).面孔吸引力研究方法综述.心理科学,30,906-908.孙鑫.(2012).高中教师工作责任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史新广.(2007).女性容貌吸引力及其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孙晔,李沂.(1988).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王明辉.(2003).管理者责任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王乃弋,罗跃嘉,董奇.(2010).审美的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18,19-27.温义媛,龚茜,孙君洁,李东斌.(2015).高校女教师面孔吸引力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13,528-533.徐玉玲,叶浩生.(2007).责任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常州工学院学报,3,31-32.于频.(2009).企业员工工作责任心的理论构建及其与忠诚度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张林,李玥,刘燊,谭群,徐强,杨亚平.(2016).陌生面孔的印象加工:基于面孔特征的视角.心理科学(6),1373-1378.翟洪昌,张维,苏经宇.(2010).面孔吸引力加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中国科学·生命科学,40,551-560.卓琴.(2006).员工工作责任心结构及问卷编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30 Adams,R.B.,Ambady,N.&Nakayama,K.(2010).Thescienceofsocialvision,7,OxfordUniversityPress.Alley,T.R.&Cunningham,M.R.(1991).Averagedfacesareattractive,butveryattractivefacesarenotaverage.PsychologyScience,2,123-125.Baudouin,J.Y.,Tiberghien,G.(2004).Symmetry,averageness,andfeaturesizeinthefacialattractivenessofwomen.Actapsychological,117,313-332.Berscheid,E.&Walster,E.(1974).Physicalattractiveness.InL.Berkowitz(Ed.),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NewYork:AcademicPress,157-215.Bronstad,P.M.&Russell,R.(2007).Beautyisinthe“we”ofthebeholder:Greateragreementonfacialattractivenessamongcloserelations.Perception,36,1674-1681.Catmur,C.,Gillmeister,H.,Bird,G.,Liepelt,R.,Brass,M.&Heyes,C.(2008).Throughthelookingglass:Counter-mirroractivationfollowingincompatiblesensorimotorlearning.TheEuropeanJournalofNeuroscience,28,1208-1215.Catmur,C.,Mars,R.,Rushworth,M.&Heyes,C.M.(2010).Makingmirrors:Premotorcortexstimulationenhancesmirrorandcounter-mirrormotorfacilitation.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3(9):2352.Catmur,C.,Walsh,V.&Heyes,C.M.(2009).Associativesequencelearning:Theroleofexperienceinthedevelopmentofimitationandthemirrorsystem.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SeriesB,Biologicalsciences,364,2369-2380.Chartrand,T.L.&Bargh,J.A.(1999).Thechameleoneffect:Theperception-behaviourlinkandsocialinterac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6,893-910.Chartrand,T.L.&vanBaaren,R.(2009).Humanmimicry.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1,219–274.Chatterjee,A.Thomas,A.Smith,S.E.etal.(2009).Theneuralresponsetofacialattracttiveness.Neuropsychology,23,135-143.Cunningham,M.R.,Roberts,A.R.,Barbee,A.P.,Druen,P.B.&Wu,C.H.(1995).Theirideasofbeautyare,onthewhole,thesameasours:Consistencyandvariabilityinthecross-culturalperceptionoffemalephysicalattractiven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8,26l-279.Dale,B.Harris,Kenneth,E.Clark.(1954).Themeasurementofresponsibilityinchildren.ChildDevelopmen,25,21-28.DeBruine,L.M.,Jones,B.C.,Little,A.C.,Boothroyd,L.G.,eta1.(2006).Correlatedpreferencesforfacialmasculinityandidealoractualpartner’smasculinity.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B,273,1355-1360.Ferrari,P.F.,Bonini,L.&Fogassi,L.(2009).Frommonkeymirrorneuronstoprimatebehaviours:Possible"direct"and"indirect"pathways.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SeriesB,Biologicalsciences,364,2311-2323.Galton,F.(1878).Compositeportraits.JournalofAnthropologicalInstituteofGreatBritainandIreland,8,132-31 142.Grafton,S.T.(2009).Embodiedcognitionandthesimulationofactiontounderstandothers.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1156,97-117.Grammer,K.,Thornhill,R.(1994).Human(Homosapiens)facialattractivenessandsexualselection:theroleofsymmetryandaverageness.JournalofComparativePsychology.,108,233-242.Heiser,M.,Iacoboni,M.,Maeda,F.,Marcus,J.,&Mazziotta,J.C.(2003).TheessentialroleofBroca’sareainimitation.EuropeanJournalofNeuroscience,17,1123-1128.Hess,U.,Philippot,P.,Blairy,S.(1999).Mimicry:factsandfiction.In:Philippot,P.,Feldman,R.S.(Eds.).TheSocialContextofNonverbalBehavior.StudiesinEmotionandSocialInterac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UK,213-241.Heyes,C.M.&Bird,G.(2008).Mirroring,associationandthecorrespondenceproblem.InP.Haggard,Y.Rossetti&M.Kawato.(Eds.),Sensorimotorfoundationsofhighercognition,attention&performanceXX(pp.461–480).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Iacoboni,M.(2009).Imitation,empathyandmirrorneuron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0,653-670.JeanetteMorehouseMendez,JessePerezMendez.(2016).Studentinferencesbasedonfacialappearance.HighEduc,71,1-19.Jia,L.,Lee,L.N.,&Tong,E.M.(2015).Gratitudefacilitatesbehavioralmimicry.Emotion,15(2),134.Lakin,J.L.,&Chartrand,T.L.(2003).Usingnonconsciousbehavioralmimicrytocreateaffiliationandrapport.PsychologicalScience,14(4),334-339.Langlois,J.H.,Roggman,L.A.(1990).Attractivefacesareonlyaverage.Psychol.Sci.,1,115-121.Little,A.C.&Hancock,P.B.(2002).Theroleofmasculinityanddistinctivenessinjudgementsofhumanmalefacialattractiveness.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93,451-464.Little,A.C.,Jones,B.C.,DeBruine,L.M.&Feinberg,D.F.(2008).Symmetryandsexualdimorphisminhumanfaces:interrelatedpreferencessuggestbothsignalquality.BehavioralEcology,19,902-908.Lugli,L.,Obertis,A.C.,&Borghi,A.M.(2016).Hittingismale,givingisfemale:automaticimitationandcomplementarityduringactionobservation.PsychologicalResearch,1-12.Madzia,R.(2013).Meadandself-embodiment:imitation,simulation,andtheproblemoftakingtheattitudeoftheother.österreichischezeitschriftfürsoziologie,38(1),195-213.Mealey,L.,Bridgstock,R.,Townsend,G.C.(1999).Symmetryandperceivedfacialattractiveness:Amonozygoticco-twincomparis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6,157-165.Nawroj,A.I.,Toneva,M.,Admoni,H.,&Scassellati,B.(2017).AnExplorationofSocialGroupinginRobots:EffectsofBehavioralMimicry,Appearance,andEyeGaze.ConferenceoftheCognitiveScienceSociety.Rennels,J.L.,Bronstad,P.M.&Langlois,J.H.(2008).Areattractivemen’sfacesmasculineorfeminine?Theimportantoftypeoffacialstimuli.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34,884-893.Rhee,S.C.,Lee,S.H.(2010).AttractiveCompositeFacesofDifferentRaces.AestheticPlastSurg,34,800-801.32 Rhodes,G.(2006).Theevolutionarypsychologyoffacialbeaut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57,199-226.Rhodes,G.,Harwood,K.,Yoshikawa,S.,Nishitani,M.&McLean,I.(2002).Theattractivenessofaveragefaces:cross-culturalevidenceandpossiblebiologicalbasis.InGRhodes,LAZebrowitz(Eds.),InFacialAttractiveNess:Evolutionary,CognitiveandSocialPerspectives(pp.35-58).WestpOrt,CT:Ablex.Rhodes,G.,Proffitt,F.,Grady,J.M.,Sumich,A.(1998).Facialsymmetryandtheperceptionofbeauty.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5,659-669.Rizzolatti,G.&Craighero,L.(2004).Themirrorneuronsystem.AnnualReviewofNeuroscience,27,169-192.Rizzolatti,G.,Fadiga,L.,Fogassi,L.&Gallese,V.(2002).Frommirrorneuronstoimitation:Factsandspeculations.InA.N.Meltzoff&W.Prinz(Eds.),Theimitativemind(pp.247-266).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Roberts,B.W.,Stark.(2005).Thestructureofconscientiousnes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basedonsevenmajorpersonalityquestionnaires.PersonnelPsychology,58,103-139.Robin,J.T.,Rosellina,F.,Tanya,L.C.,James,R.B.&VanRick,B.(2008).OfChameleonsandConsumption:TheImpactofMimicryonChoiceandPreferences.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34,754-766.RodMcColl&YannTruong.(2013).TheEffectsofFacialAttractivenessandGenderonCustomerEvaluationsduringaWeb-videosalesEncounter.JournalofPersonalSelling&SalesManagement,1,117-128.Perrett,D.I.,Lee,K.J.,Penton-Voak,I.S.,Rowland,D.,Yoshikawa,S.,Butt,D.M.eta1.(1998).Effectsofsexualdimorphismonfacialattractiveness.Nature,394,884-887.Schlenker,B.Britt,T.,Pennington,J.,Murphy,R.&Doherty,K.(1994).Thetrigangularmodelofresponsibility.PsychoogicalReview,101,632-652.Swaddle,J.P.,&Cuthill,I.C.(1995).Asymmetryandhumanfacialattractiveness:symmetrymaynotalwaysbebeautiful.ProcBiolSci,261(1360),111-116.Todorov,A.,Olivola,C.Y.,Dotsch,R.,&Mendesiedlecki,P.(2015).Socialattributionsfromfaces:determinants,consequences,accuracy,andfunctionalsignificanc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6(1),519.VanBaaren,R.B.,Fockenberg,D.A.,Holland,R.W.,Janssen,L.&vanKnippenberg,A.(2006).Themoodychameleon:Theeffectofmoodonnon-consciousmimicry.SocialCognition,24,426-437.VanLeeuwen,M.L.,Veling,H.,VanBaaren,R.B.&Dijksterhuis,A.(2009).Theinfluenceoffacialattractivenessonimit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5,1295-1298.Verhulst,B.,Lodge,M.,&Lavine,H.(2010).Theattractivenesshalo:whysomecandidatesareperceivedmorefavorablythanothers.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4(2),111-117.Yabar,Y.,Johnston,L.,Miles,L.&Peace,V.(2006).Implicitbehavioralmimicry:Investigatingtheimpactofgroupmembership.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0,97-113.Young,K.(1937)Freedom,responsibility,andself-control.MentalHygiene,4,XXI.Zhang,Y.,Kong,F.,Zhong,Y.,&Kou,H.(2014).Personalitymanipulations:dotheymodulatefacialattractivenessratings?.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70(11),80-84.33 Zmyj,N.,Buttelmann,D.,Carpenter,M.&Daum,M.M.(2010).Thereliabilityofamodelinfluences14-month-olds"imit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106,208-220.附录附录一:高校教师工作责任心评价问卷您好!我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做一项关于评价教师工作责任心的研究。请您结合自身情况来回答所有问题,本问卷不记名,所有题目的答案均无对错之分,所有回答仅供统计分析和学术研究之用,请放心作答!完成这份问卷大约需要7分钟的时间,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1、您的性别:①男②女2、是否为独生子女:①是②否3、您的学历:①大专及以下②本科③研究生及以上4、您的专业:①理工科②文科③艺术或体育5、您的籍贯:①农村②城镇③城市以下是对教师平时工作表现和个人观点的的描述,请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对该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进行评价。①代表“非常有责任心”,②代表“有责任心”,③代表“有点责任心”,④代表“不确定”,⑤代表“有点没有责任心”,⑥代表“没有责任心”,⑦代表“非常没有责任心”。题目①②③④⑤⑥⑦6、对分内的工作尽职尽责7、熟悉工作职责8、认为具备责任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9、把责任作为完成教学工作的精神力量10、没有监督时教学效率也高11、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以教师职业为荣34 12、遇到比较困难的工作情境,也不想放弃13、如果工作需要,会在节假日自觉加班14、别人提醒后,不会在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15、能够很敏锐地意识到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16、认为学校的利益优先于个人的利益17、为了完成工作需要额外的付出时,也能保持高度的热情18、工作中处理日常琐碎事物时,也能做到严谨规范19、愿意接受其他老师及学生对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20、工作时能排开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21、绝不会在学校工作需要的时候选择另谋高就题目①②③④⑤⑥⑦22、经常反思教学情况并认真改进23、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时,感到很高兴24、为履行好自己的教师职责而感到自豪25、每完成一项工作,都会有成就感26、会向别的老师虚心请教工作上的问题27、对分内的工作玩忽职守28、不熟悉工作职责29、不认为具备责任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30、不把责任作为完成教学工作的精神力量31、没有监督时教学效率低32、不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不以教师职业为荣33、遇到比较困难的工作情境,就想放弃34、即使工作需要,也不会在节假日自觉加班35、别人提醒后,还会在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36、不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工作中潜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37、认为个人的利益优先于学校的利益38、为了完成工作需要额外的付出时,不能保持高度的热情39、工作中处理日常琐碎事物时,不能做到严谨规范40、不愿意接受其他老师及学生对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41、工作时不能排开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42、会在学校工作需要的时候选择另谋高就35 43、不反思教学情况,也不认真改进44、未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时,也不会感到内疚45、不为履行好自己的教师职责而感到自豪46、每完成一项工作,都不会有成就感47、不会向别的老师虚心请教工作上的问题附录二:着色阶段答题纸性别:①男②女学历:①本科②研究生专业:①理科②文科③艺术、体育籍贯:①农村②城镇③城市请根据您的主观想法对下面的空白图片的每一个部分进行着色。要求:①红、蓝、绿每种颜色至少用一次;36 ②每一部分都必须涂上颜色;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你喜欢绘画吗?①非常不喜欢②不喜欢③有点不喜欢④一般⑤有点喜欢⑥喜欢⑦非常喜欢(2)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画画吗?①从不②偶尔③有时④经常(3)电脑屏幕上呈现过的教师中,有你认识或见过的吗?①有②无致谢转眼间,在这个学校我已经要经历第三个毕业季。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我也毕业季的一名主角。此刻的我有些许的兴奋,也有一点不舍。回首三年的时光,我在这里完成了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顺利的完成了硕士的学业,第二件大事就是我嫁给了爱情,也可以说是收获颇丰。记得当时拿到本科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看到专业的时候还是挺无奈和崩溃的。但是在考研时却发现自己深爱着自己的专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学习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常说心理学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我也非常认可这句话,并且这句话在我身上的得到了37 充分的体现。从以前的不敢在大家面前说话到现在可以比较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真的要谢谢心理学这门学科。记得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郭瞻予教授时,莫名的有一种亲切感。在这三年的时光里,她也是以身作则,不仅用严格的学术要求来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同样是认真仔细。在生活中,她也时刻叮嘱我们要注意保暖、爱惜身体,还总说让我们别嫌自己唠叨,其实当我们听到那些叮嘱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有感激之情,怎么会抱怨呢。她还经常组织我们去家里包饺子,自己动手做的总是最香的,每次不仅让我们吃好,走的时候还让我们打包带走,宿舍其他的学生也没少沾光,也都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关心。然后,我还感谢一些周铁民老师,他虽然不是我的导师,但是在我一次一次地找他帮我看论文的时候,还是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研究设计的问题,也给我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建议。再次,我想感谢一下我的同学和学妹们。没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的数据也不会收集的那么顺利。也是你们一遍又一遍的和我讨论实验实施的细节问题。没有你们我的论文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还有在研究生期间,各位授课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待人热诚,教学严谨。不仅是在学术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也给我了很大的收获。在这里,我还想感谢一下我的父母和老公。正是她们的无条件支持,才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的继续向前走。并且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仅会安抚我的情绪,还会力所能及地帮我解决问题,使我的日常生活充满幸福和快乐。这三年的校园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再次表示我最真诚的感谢!谢谢你们!个人简历基本信息姓名:李阳性别:女出生日期:1991年1月21日籍贯:河南省三门峡市联系方式:38 学习经历2010年9月—2014年6月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2015年9月—2018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论文发表情况1.郭瞻予,李阳.大学生人格、羞耻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1-124.2.李阳,杨丽欣.谈青少年感恩研究的现状[J].才智,2018(2):86.3.杨丽欣,李阳.“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就分析及实证研究设计方案[J].东方教育,2018(2):291.奖励与荣誉1.2016.12教育科学学院2016年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9

最近下载